肌营养不良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疫情下看上海的蔬菜供应链
TUhjnbcbe - 2022/5/31 14:56:00

大市场、大流通的农业体系提高了生产效率,把很多地区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农业形成的产业链是一个庞大又复杂的系统,牵一发而动全身。用供应链思维去看农业风险,新冠疫情虽然不像暴雨、台风、干旱等极端天气影响蔬菜的生长和产量,但依旧能极大地影响农产品的供应稳定。奥密克戎这个突发事件,让我们看到了农业的脆弱性。

5月6日,以电商销售作为品牌发展切入口的新式菜场“清美鲜食”恢复线下营业,各种生鲜保供食品吸引上海市民排队采购上海的供应链断了

卢厉斌在今年2月底就预感到这一波的疫情不太寻常。“直播之前都需要选品,很多运营公司和主播在杭州。我们从上海发过去的样品,很多公司就不敢接收了。”卢厉斌是泰万盛中国总经理,这是一家大型的优质海鲜跨国公司。海鲜主要依靠冷链运输的,而冷链是新冠疫情暴发以来最为敏感的领域之一。“所有进口冷链产品都有着非常严格的疫情管控措施,产品、仓库、工作人员要消杀,每一层分仓,每一个物流节点都进行了相应的控制。如果某个城市,比如西安、南京疫情严重的时候,冷链进出就会更严格,整个物流不顺畅。”卢厉斌说。

经过两年多的冲击和打磨,卢厉斌对疫情的警惕性很高,并且动作快。“我们好像已经形成了条件反射。第一个动作是把上海仓库里的产品分出去一部分,放到了昆山和武汉。一旦上海仓库因为疫情防控被封,我们还可以通过昆山和武汉服务长三角和全国客户。第二个动作是工厂加班生产了很多货囤到上海仓库。当时是3月10日到20日之间,某些小区有了囤货的苗头。受这个影响,零售商开始加订单,为了满足需求,我们也向工厂加订单。需求最高峰是浦西宣布要封控之前,下游零售业订单量都成倍上涨,我们为相当高的预估而准备的库存也在这时发挥了作用。”

零售行业对疫情的感知要到上海静态管理之前。王忠魁是大润发上海南汇店的店长,他的门店辐射范围有5公里,服务周边约10万户家庭的日常所需。大润发是上海重要的保供企业,为了正常运转,他和同事们进行闭环工作,在门店打了30多天的地铺。“虽然3月中旬开始陆续有一些疫情,但是物流、物资供应和销售基本上是很稳定的,购买量可能比平时多一些,但没有明显囤货的迹象。3月27日晚上6点多,我接到有关部门的电话说,晚上8点开始居民们会来采购物资。他让我们多备货和延长营业时间,看能不能延长到12点甚至通宵。”王忠魁说。

当天晚上8点半,顾客陆续到店,人流高峰时像春节前的大采购。王忠魁说:“10名城管、10名警察来维持秩序,我们店里对顾客扫码、测温等流程也做了充分准备,人虽然多但井然有序。我印象里客人们主要采购的是蔬菜、水果、鱼、肉等生鲜短保类,以及冷冻水饺、汤圆、常温火腿肠、常温肉制品。大米、面条、方便面这些没有大量的囤积。”用那个时候的眼光看,大部分顾客是比较理性地去准备物资。

4月9日,上海大润发超市南汇店店长王忠魁查看出货单(田雨昊摄/中新社/视觉中国供图)

上海不是一个需要养成囤积习惯的城市。年,上海地区生产总值达到4.31万亿元,是中国最高的城市;人均GDP17.36万元,在内地仅次于北京。上海还是物流枢纽,因为地理位置得天独厚,坐拥深水良港,上海港集装箱吞吐量连续12年蝉联世界第一。在食用农产品领域,它是华东乃至全国的集散中心,全市有多个各类农产品批发市场,其中西郊国际农产品交易中心、江桥批发市场等都是全国性的集散中心。上海常住人口接近万人,根据房地产行业白皮书的计算,实际管理人口达到0万人。这里人口多且富裕,物资丰富,是一个巨大的消费市场。

赵老板从90年代末就开始在上海做蔬菜生意,从供不应求到因为市场饱和竞争越来越激烈。他说:“现在卖菜的人和市场太多了,就算一个市场垮掉了,供应上一点儿事情都没有,因为后面至少还有3到5个市场替补上来。”

可能谁都没想到,上海会出现食用农产品等物资紧张的危机。奥密克戎的高传染率让抗疫措施没能速战速决。卢厉斌说:“我的理解是三五天最多十天,疫情防控就会结束。我们虽然提前囤货了,库存最多只能支撑三个礼拜。眼看着库存越来越少,从外地往上海调货是非常困难的。”当时,食用农产品行业普遍面临类似的困扰:存货越来越少。货源危机很快传导到消费端,影响了人们的正常生活。

绿叶菜是上海人日常消耗量很大的蔬菜类型,它的保质期很短,放在冷库里最多只有3天。4月5日左右,市面上能看到的绿叶菜已经非常少了,不但因为外地补货运不进来,市内供应链的效率也急转直下,再以绿叶菜为重点销售就不太现实了。王忠魁在超市行业工作了17年,有丰富的经验,他提前就调整了备货方案。3月30日,他又一次接到有关部门的电话,要他尽量多地储备物资。“我减少了订货的品种,但是每一品种的数量在增加。这其中我多进土豆、洋葱、*瓜、西葫芦等耐储蔬菜,因为当时批发市场逐渐开始了疫情管控,货品到店的时效性受到了影响。”

5月2日,疫情防控下的上海街头,一家熟食店店员整理线上销售的食品(人民视觉供图)

上海几个大型批发市场,特别是江桥市场和西郊国际,规模和重要性在全国数一数二,承担着物资和信息的集散功能。即便是大型连锁超市也在这里设立办公室掌握市场动态,存放产地直采产品的大仓也设在市场或者周边,从这里再分散到门店销售。人流量大、人员聚集的地方,是疫情防控的重点。整个3月份到4月中旬,批发市场都处于不稳定的状态。3月31日上海全市静态管理之后,批发市场里的商户和工作人员大幅减少。根据上海蔬菜集团

1
查看完整版本: 疫情下看上海的蔬菜供应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