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钱难买老来瘦”是中国人的传统观念,都说老年人要瘦一点儿,既健康又时尚。
但有一种“瘦”仅限于四肢,仔细观察会发现,这些人腰腹部位赘肉堆积,而四肢却松软纤细。
这种情况就危险了,警惕患上“肌少症”!它的出现是老年人或慢性肾脏病患者机体由盛转衰的一个关键节点。
肌少症顾名思义,就是肌肉减少症,是一种进行性的全身肌肉总量减少,肌肉力量下降或肌肉生理功能减退的综合征。
一般表现为虚弱、四肢纤细和无力、行走困难、步态缓慢、易跌倒等。
患有肌少症的患者对各种应激事件的抵抗以及应对能力均变差。一个小小的不良事件,如路面不太平坦,地毯绊了一下,上厕所起身头晕等,即可产生跌倒、骨折等一系列多米诺骨牌效应,导致严重不良预后结局,甚至死亡。
患有肌少症的人更容易发生跌倒,跌倒后发生骨折,骨折后需要住院治疗,手术干预,住院期间及住院后活动受限甚至卧床不起,将使得老年人的肌肉进一步萎缩,躯体功能进一步丧失,增加医疗费用的同时,还严重影响生活质量,缩短寿命。
对于透析者来说,体重减轻、活动减少、机能衰退,就是即将走向生命终点的危险信号!最终会导致肌少症、营养不良,是慢性肾脏病常见并发症之一,发生率可高达50%-70%。
营养不良可导致透析者免疫功能下降,频发感染,另一方面,感染释放炎性因子引起肌肉蛋白质代谢增强,肌肉和脂肪体积下降,导致营养不良恶化,同时炎性因子通过炎性机制促使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与发展,三者形成恶性循环,使透析者的心血管并发症发生率增高,促使死亡率明显增高。
但就目前来讲,医生与患者普遍对于透析营养不良的认识和重视程度是远远不足的。
透析者营养不良的发生主要由于营养摄入不足和营养消耗增加两方面原因引起。
营养摄入不足
尿*症*素的蓄积会引起厌食和恶心、呕吐、腹泻等消化功能障碍,再加上长期低蛋白饮食,导致蛋白质和热量摄入不足,体内多种代谢过程失调。所以,有些患者在透析前就已经存在营养不良。
透析者在透析间期要同时限制水份、钾、磷等摄入,饮食总量也会因此受到限制,造成营养摄入不足。
透析不充分,可出现食欲不佳,降低蛋白质摄入,导致营养不良,而营养不良又可影响透析充分性,继而形成恶性循环。
某些药物,如口服铁剂、钙剂、磷结合剂、拟钙剂等可刺激胃粘膜,引起胃肠道反应,影响透析者的食欲及营养物质吸收。
透析者精神因素、家庭关系以及经济负担等问题均可引起抑郁,食欲不振,营养物质摄入不足,加重营养不良。
营养消耗增加透析者多合并慢性微炎症状态,导致营养消耗增加,有研究数据显示,合并微炎症状态患者其静息时能量消耗较同体重正常人群高12%-20%。
透析者多合并有胰岛素抵抗,糖皮质激素作用增强,以及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均可阻碍体内蛋白质的合成,引起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及脂肪代谢紊乱,最终导致体内蛋白质合成减少而分解增加导致负担平衡,从而引起营养不良。
血液透析及腹膜透析过程中均会丢失一部分氨基酸、维生素及微量元素。
慢性肾脏病及透析者普遍存在代谢性酸中*,可促进蛋白质分解代谢,随着肾功能损害进行性加重,代谢性酸中*成为肌肉组织分解增加的重要原因。
如何评估透析者的营养状态?目前评估营养状态的方法很多,如饮食调查、蛋白分解率、尿素生成率、人体体质测量、生化指标等。
但这些指标往往均有其局限性,因而综合性营养评估可提高对于透析者营养状况评价的敏感性和准确性。
体重
体重是营养评价中最简单、最可靠的指标,体重可以总体上反映人体营养状况。
标准体重也称理想体重(kg)=身高(cm)-
1.体重在标准体重±10%范围为正常2.低于标准体重的80%-90%为偏瘦3.低于标准体重的60-80%为消瘦体重指数(BMI)被认为是反映营养不良以及肥胖症的可靠指标(BMI=体重/身高2即kg/m2),正常值为18.5-24.9,低于正常值提示不同程度营养不良。
生化指标
血清总蛋白、白蛋白、前蛋白、转铁蛋白、血红蛋白、尿素、肌酐、脂类、氨基酸等均可不同程度反映人体营养状态。
1血清白蛋白是临床上有效反映透析者营养状态的最常用指标,<40g/L是营养不良的指标。
2血清前白蛋白(SPrealb)<30mg/dl提示营养不良早期。
3转铁蛋白<mg/dl也是营养不良指标。
4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ug/L,提示营养不良;<ug/L提示重度营养不良。
5血清胆固醇<3.9mmol/L,长期低胆固醇血症与慢性蛋白质-热量缺乏有关。
皮褶厚度
皮下脂肪含量约占全身脂肪总量的50%,通过皮下脂肪含量的测定可推算体脂总量,并间接反映热能的变化。
不同部位的皮下脂肪厚度随体重的不同,成比例地变化。
常用的测量部位
肱三头肌皮褶厚度(TSF),其测量方法:被测者上肢自然下垂,在上臂背侧中点即肩峰至尺骨鹰嘴处的中点约2cm处,以左手拇指将皮肤连同皮下组织拈起,然后测量拇指下1cm左右处皮褶厚度,皮褶厚度计与上臂垂直。
血液透析者由于内瘘侧肢体常存在组织肿胀,则会影响皮褶厚度的测量结果,因此,血液透析者应测量无内瘘侧的肢体,且以透析后达到干体重时测量为准确。
肱三头肌皮褶厚度正常参考值为男性8.3cm,女性15.3cm。实测值相当于正常值的90%以上为正常。
上臂肌围的测定(AMC)
可间接反映体内蛋白质储存水平,与血清白蛋白水平相关,可以用以作为判断营养状况好转或恶化的标志。其值可通过测量上臂围(AC)和肱三头肌皮褶厚度(TSF),利用公式算出。
MAMC(cm)=MAC(cm)-3.14×TSF(cm)上臂肌围的正常参考值男性24.8cm,女性21.0cm。
判断标准
1.实测值在正常值90%以上时为正常
2.占80%-90%为轻度肌蛋白消耗
3.60%-80%为中度肌蛋白消耗
4.<60%为重度肌蛋白消耗
主观全面评定(SGA)
通常以一个专业问卷完成,以详细的病史回顾与临床检查为基础,省略身体测量和生化检查。
其理论基础是身体组成改变与进食改变、消化吸收功能的改变,肌肉的消耗,身体功能及活动能力的改变相关联。
包括了主观及客观对营养状况的评价。对长期透析者而言是临床上确实有效的评估蛋白质-热量营养状态的方法。
左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