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内分泌、代谢及风湿性疾病患者的围手术期处理
第三节肥胖症患者的围手术期处理
肥胖的患病率不断升高,已经成为一种常见的疾病状态。WHO在年全世界范围的调查发现,39%的成年人(≥18岁)超重,而13%的成年人被诊断为肥胖。肥胖与遗传、环境、膳食等多种因素有关,其中起决定作用的是遗传因素,相关基因主要位于第2、10、11和20号染色体上,但目前尚未发现共有的“肥胖基因”。肥胖与很多慢性疾病相关,如高胆固醇/高脂血症、高血压、冠心病、2型糖尿病、肿瘤(如子宫内膜癌)等,围手术期的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是外科手术不良结局的高危因素。
一、超重与肥胖
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ationalInstitutesofHealth,NIH)建议应用BMI、腰围和腰臀比来评估体重。
(一)体重指数(bodymassindex,BMI)
BMI=体重(kg)/身高平方(m2)。WHO对成人做出的超重和肥胖定义如下:25~29.9kg/m2为超重,≥30kg/m2为肥胖。根据年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行业标准---成人体重判定》(标准号WS/T-)制定的标准,我国诊断女性肥胖的标准:BMI24~27.9kg/m2为超重,≥28kg/m2为肥胖。
BMI对评估超重和肥胖非常有用,可以判断身体脂肪含量,并预测与脂肪过多相关的疾病风险。BMI越高,某些疾病的发病风险越高,如心脏病、高血压、2型糖尿病、胆囊结石、呼吸系统疾病和某些肿瘤。但是BMI并非完美,可能高估运动员及其他具有良好肌肉锻炼人士的脂肪含量,也会低估老年人和其他肌肉丢失人士的脂肪含量。
(二)腰围和腰臀比
腰围的测定有助于筛查与超重、肥胖相关的健康问题。如果腰部比臀部的脂肪分布明显增多,则心脏病和2型糖尿病的风险增高。NIH的女性腹型肥胖(中心性肥胖)的诊断标准为腰围>88.9cm(35英寸)。结合亚洲人群的种族特点,腹型肥胖的腰围切点为女性≥85cm,也有研究者认为腰围≥80cm即为腹型肥胖。
腰臀比(腰围/臀围)介于0.81~0.85之间时,与肥胖相关的风险开始升高;当腰臀比>0.85(苹果体型)时,风险明显升高。
二、肥胖引起的病理生理变化及术前管理
80%的超重、肥胖患者有糖尿病、高血压、心脏病,在施行手术前,需要对伴发的疾病进行诊治。目标是纠正代谢异常,改善重要脏器功能,增强麻醉和手术的耐受性,减轻创伤、出血、感染等应激反应。
(一)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
因为代谢需求的异常增加,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活性增强,血容量、心排血量和交感神经张力增加,但血管阻力降低,易伴发高血压,并可引起心房和心室肌肥厚,诱发急性心脏病。当左心室肥大伴有高血压时,传导系统的脂肪浸润易引起心律失常,有猝死风险。因此,术前需做心电图检查,必要时做超声心动图等检查,以排除潜在的心脏疾病。术前血压控制的目标为~/80~90mmHg。药物以α-受体阻滞剂、钙通道阻滞剂和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为首选,慎用β-受体阻滞剂。
(二)对呼吸系统的影响
术前应对呼吸系统进行全面评估,包括采集病史、体格检查、血常规(排除有无红细胞增多症)、胸片、血气分析、肺功能、肺CT等。此外,对术前即有肺功能不全者,需注意防止低PaO2导致的心律失常,甚至死亡。
(三)对内分泌系统的影响
肥胖患者胰岛细胞增生,血胰岛素水平高于正常,但胰岛素的敏感性下降,糖耐量降低,故常伴有非胰岛素依赖性糖尿病。当这类患者需要手术时,应及时检查血糖、尿糖和酮体等。术前控制血糖的目标为:①酮血症阴性、尿酮体阴性。②空腹血糖8.3mmol/L,最高不超过11.1mmol/L。③尿糖阴性或弱阳性,24小时尿糖0.5g/dL以下。术前可采用口服降糖药、皮下注射或埋植胰岛素泵等方法控制血糖。需要注意的是,术前禁食使肥胖患者能量不足,脂肪分解过多,容易诱发酮症酸中*。另外,也要警惕低血糖的发生。
(四)对消化系统的影响
肥胖患者容易伴发脂肪肝、胆石症、胃-食管反流和膈疝,出现血脂异常或脂代谢紊乱,增加了误吸和肺炎的风险。如果时间允许,应在术前通过饮食与运动减轻体重,改善术前的病理生理状态。特别是过度肥胖患者,即使轻度减轻体重,也可减少手术和麻醉的风险。
(五)其他术前注意事项
1.术前应做肠道准备,肠胀气可导致手术操作空间狭小,甚至影响手术操作。麻醉对肠管情况也有明显影响,好的麻醉可使肠管蠕动减少,盆腔容易暴露,操作空间增大。
2.患者应该禁酒、戒烟;纠正水电解质、代谢异常;纠正甲状腺功能异常。必要时由妇产科、内科、麻醉科、ICU、营养科等相关科室组成多学科协作组,对病态肥胖患者进行系统评估,严控手术适应证,做好术前准备。
3.阿片类药物和镇静类药物有抑制呼吸的作用,如需术前应用,建议给予小剂量,如安定10mg,哌替啶50mg。
4.肥胖患者肌注阿片类药物往往达不到预期效果,不宜采用;间断静注阿片类药,用药剂量应根据理想体重而非绝对体重计算。肌肉注射药物的吸收难以预计,应尽量避免。
5.提前1~2周停用阿司匹林、华法林等抗凝药物。
三、术中处理
(一)术中注意事项
1.检查手术台,使肥胖患者变换体位时不至于滑脱或移位。
2.腹腔镜的腹壁穿刺。某些患者腹壁脂肪异常增厚,常规气腹针、穿刺针难以进入腹腔,可用手或布巾钳提起下腹壁,缩短穿刺针经过腹壁的长度,尽量避免误充气进入腹膜前间隙。
3.因脂肪堆积,组织较脆,术野显露困难,操作空间小,解剖层次不清,手术难度增加。手术操作要轻柔,因为过分牵拉容易损伤组织和血管,切断的血管易回缩,慌乱中止血可能损伤周围脏器。如采用腹腔镜手术,出血使术野显露不清,可能需要中转开腹,可先对血管丰富的组织先用双极电凝,再使用超声刀切开。
(二)电解质紊乱及感染
手术应激时容易出现电解质紊乱和假性糖尿病等。脂肪组织“动员”水分较少,有脱水倾向。患者钠-钾ATP酶的活性减弱,钠泵功能欠佳,给予过多水分容易导致组织间质水肿。因为手术时钾的丢失和钠的潴留,容易发生低钾血症。肥胖可能导致机体免疫功能异常,围手术期感染发生率及病死率增高,应给予高效、广谱抗生素预防感染。低蛋白血症可促使液体进入第三间隙,有效血容量不足,诱发肺炎、血栓、胸腔积液、肾功能受损、甚至危及患者生命,需要及时纠正。
(三)手术入路的选择
肥胖是手术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患者腹壁、肠系膜、大网膜均肥厚,对手术的耐受性较差。在进行妇科恶性肿瘤手术时,肥胖在手术时间、出血量、手术范围、术后伤口愈合和血栓形成等方面的影响尤为明显。
作为传统的手术入路,开腹手术积累了最多的经验。但当需要较大切口(特别是恶性肿瘤)时,与腹腔镜手术相比,患者容易出现一些并发症:①切口愈合不良。②疼痛导致活动减少,术后出现肺炎、肠梗阻、血栓发病率升高。③住院时间延长。
肥胖患者腹腔镜的优势:①采用腹部小切口,术后恢复快,疼痛幅度轻,利于早活动,减少如肺部感染、肠梗阻、血栓等并发症的发生。②镜下视野清晰,有放大效果,与开放手术相比,解剖结构更易暴露,并能够相对准确地止血。
腹腔镜可能的劣势:①术中头低脚高位和气腹压力使患者膈肌抬高,肺部受压,肺顺应性下降,影响呼吸功能。②腹腔镜手术需要一定的学习时间,如不够熟练或手术难度大,会明显延长手术时间,相关并发症如血栓、出血和感染风险增加。所以,在开展腹腔镜恶性肿瘤手术初期,应坚持将恶性肿瘤治疗的无瘤原则及手术的安全性放在首位,选择BMI<25kg/m2的非肥胖病例。如果手术操作熟练,基于腹腔镜手术的特点,有研究认为腹腔镜手术是肥胖患者的首选手术入路。
(四)麻醉注意事项
1.异常堆积的脂肪容易导致上气道梗阻,呼吸功能受损,并且患者往往存在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或哮喘等合并症,导致插管和通气困难,有时须借助于纤维支气管镜。
2.大手术时除了常规监测外,应该测定动脉压和中心静脉压,但皮下脂肪肥厚增加了动静脉穿刺的难度。
3.肥胖患者的胃残余量高,胃内pH低,增加了吸入性肺炎的风险,必要时留置胃管。
4.腹腔镜手术时,头低脚高位可影响通气,并可能压迫下腔静脉和主动脉。必要时调整患者体位。
四、术后处理
1.胸腹部异常堆积的脂肪使肺顺应性降低、换气效率低下,而术后疼痛使患者呼吸幅度减小,容易出现肺部并发症如肺不张等。术后应予适当吸氧,鼓励半卧位,使膈肌下降,增大胸腔容积和通气量。肥胖患者常合并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梗阻性睡眠呼吸暂停和/或肥胖性通气不足综合征,这些并发症可诱发心肺疾病,必要时术后应于重症监护室监测。加强夜间对睡眠性呼吸暂停综合征患者的观察,除了呼吸节律、打鼾情况外,还应警惕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督促患者取侧卧位,注意血压情况。
2.术后过多的葡萄糖静脉补液会诱发高血糖和高渗透压性非酮性昏迷。术后第1天给予g葡萄糖(加用适量胰岛素)既可满足生理需要,又可抑制酮体的产生。此外,术后按照60~mmol/d钠和30~60mmol/d钾的补充为宜,但要根据每小时尿量来调整静脉补钾量。
3.肥胖患者术后生存率降低,可能原因为合并的基础疾病较多,术后血栓的发生率也增高。另一个可能原因是肥胖与癌症的发生、发展有共同的传导通路,脂肪细胞分泌的多种激素可促进癌细胞增殖。
4.肺部并发症。腹部手术后肺功能减退较为常见。如果合并有呼吸系统的基础疾病,术后发生率可达33%,而无呼吸疾病者为12%。预防是关键,需要及早发现和治疗。
5.血栓栓塞性疾病:深静脉血栓形成和肺栓塞的发生率是非肥胖病人的2倍。卧床、肿瘤压迫、下肢静脉曲张等可使下肢静脉内血流缓慢;手术对组织的破坏引起了纤维蛋白原和凝血因子Ⅷ的增多,使血液凝固性增高;手术对静脉血管壁的损伤可导致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其他可能原因包括:红细胞增多,出血多,手术时间长、腹腔镜手术时气腹压迫下腔静脉致静脉内血流淤滞等。血栓可导致严重后果,需要积极预防,围手术期给予降血脂、降血糖、降血压治疗,穿着长筒弹力袜、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是有效的预防措施。必要时可放置下腔静脉滤过器,以防肺栓塞的发生。术后要鼓励患者尽早下床活动,卧床时加强床上活动,如进行腓肠肌的主动或被动锻炼、踝关节伸屈运动等,还可给予下肢的间断气囊压迫、腓肠肌电刺激等治疗。如出现肺栓塞,需要及早进行溶栓治疗(可应用尿激酶)。
6.伤口并发症。伤口脂肪液化和感染裂开常见,医院获得性感染发生率也升高。有研究发现,与非肥胖患者相比,肥胖患者的伤口感染率由8.4%增加到了15.3%,伴发糖尿病时更高。可能原因是手术时间长,腹壁肥厚脂肪的血液供应差,缝合较为困难,胰岛素不耐受和高血糖等。开放性手术特别是妇科恶性肿瘤的切口长,且用电刀切开皮下脂肪组织,更易引起切口问题。故手术时应避免电刀的过度烧灼,缩短手术时间。有些患者可做下腹部横切口,以利于术后愈合。贫血患者应积极纠正,注意无菌观念,止血要彻底。如术后发现切口周围触痛结节,可予青霉素和普鲁卡因局部封闭治疗,并加用热敷或理疗。对脂肪液化或已经感染化脓者,应拆除局部缝线并清创,减轻切口张力,充分引流,待新鲜肉芽生长后可二次缝合,或用蝶形胶布牵拉对合伤口。怀疑深部脓肿形成时,可穿刺抽出脓液,确诊后需要彻底清创引流,并应用静脉抗生素治疗。“逸仙妇瘤”推荐以下措施,可以有效减少脂肪液化和感染率:术毕皮下脂肪层不予缝合,可放置多孔引流管,接负压引流,待术后引流量<10ml/d后拔除,一般的拔除时间为术后2~4天。术后应在营养师的指导下合理膳食,控制总热量摄入,预防低血糖发生。
(梁金晓王丽娟)
购买链接:
责编:李婧
初审:林仲秋
审核发布:张丙忠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