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营养不良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老来瘦不一定都好警惕这种易被老年人忽视
TUhjnbcbe - 2021/8/13 13:09:00

无意中

我们常听到

张大爷:都说千金难买老来瘦,我体重最近下降了很多,胳膊腿是细了不少,可我这肚子上的肥肉却越来越多,精神头也没以前足了。

王大爷:哎呀,老了,最近几年干什么都没有以前有力气了。

李阿姨:最近老是感觉很累,越来越瘦了,身上的肉也越来越松,还总摔跤。

田奶奶:我上次肺炎出院后走路越来越费劲,都不敢走远了,只能待在家坐着看电视、听广播。

刘阿姨:我现在行动起来远没有以前麻利啦,唉,爬2层楼梯就抬不动腿啦,就怕一下子摔倒。

在生活中,行走缓慢,老人常会认为是自己上岁数了,走路慢很正常,但若细心观察,我们会发现,他们虽比年轻时瘦了很多,但易疲乏,容易跌倒,甚至发生骨折。

其实这很可能是一种疾病的征兆:

肌少症

一个容易被老年人忽视的健康杀手!

什么是肌少症?

●肌肉减少症,简称肌少症,定义为与年龄相关的肌肉质量减少,同时还要存在肌肉力量和/或躯体功能下降。年10月,肌少症已被正式纳入国际疾病分类ICD-10疾病编码中,标志着医学界将其视为一种有独立特征的疾病。肌少症患病率较高、进展隐匿、渐行加重、不良预后严重。研究发现,70岁以上的老年人肌少症患病率约为20%,而80岁以上的老年人可高达50%。年龄越大,肌少症患病率越高,伴随的疾病也越严重。●肌肉是重要的生命器官。从30岁开始,骨骼肌肌量达到峰值,此后每年减少1%-2%,骨骼肌力量每年减少1.5%-3%。肌肉功能下降可能始于35岁左右,50岁后开始加速下降,60岁后进展加剧,75岁后下降速度达到顶峰。有研究显示,70岁以后肌肉质量每年可减少15%,肌肉萎缩、肌力下降是老年人失能的重要原因,也是许多老年人容易跌倒的根源。因此,“存钱不如存肌肉”,可在年轻时通过加强营养和运动锻炼等方法提高肌肉和骨骼的峰值。

肌少症有什么危害?

●肌少症使老年人的活动能力下降,坐立、行走、举物、登高等日常活动完成困难,逐步发展出现步履蹒跚、下床困难、不能直立等。因肌少症常与骨质疏松并存,致使老年人易于跌倒和骨折,继而发生失能、死亡等。例如肌少症引起跌倒,可引起老年人发生髋部骨折,造成长期卧床,继而出现肺部感染、下肢静脉血栓等一系列并发症,最终使老年人丧失独立生活能力。●肌少症易引起营养不良和机体免疫力下降。骨骼肌是人体最主要的运动器官、最大的蛋白质储存库和重要的葡萄糖代谢器官。当骨骼肌减少时,易出现营养不良和免疫系统损害,引起内分泌代谢异常,增加老年人患流感、肺炎、肿瘤等的风险。●肌少症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糖尿病、肿瘤、心力衰竭等慢性临床疾病的不良预后显著相关。年龄相关的体成分(肌肉、脂肪、骨骼)的复杂变化可能会引起多种并发症,产生协同作用,对机体造成多重负担。●由于肌少症老年人对各种应激事件的抵抗以及应对能力较差,一个很小的不良事件即可产生一系列多米诺骨牌效应,导致老年人出现跌倒、骨折、感染和死亡等,严重危害老年人健康,增加社会和家庭的照料负担和医疗花费,危害不容小觑,需要早期防治。

肌少症的高发人群?

哪些高发人群需特别注意呢?

●长期蛋白质摄入不足者或营养不良者;

●哮喘、慢性支气管炎、肿瘤、心肾功能衰竭等慢性消耗性疾病;

●免疫风湿疾病患者,骨质疏松人群;

●神经系统或骨关节系统的疾病导致活动减少,以致肌肉废用而萎缩;

●长期卧床、制动或缺乏运动者;

●合并抑郁状态或认知障碍者;

●走路缓慢、近期出现跌倒者;

●无明显原因体重下降者。

肌少症有哪些临床表现?

肌少症缺乏特异的临床症状,常有以下表现:

●走路缓慢、活动障碍:比如走路没劲儿;

●握力下降:比如毛巾拧不干,瓶盖拧不开等;

●虚弱、疲乏:比如总感觉累,容易跌倒、骨折;

●可能伴发相关并发症:比如压疮、肺炎、心血管疾病等。

如何早期发现肌少症?

我国目前对肌少症认识不足,AWGS推荐采取“筛查-评估-干预”的诊疗流程。

我国建议肌少症筛查与评估步骤如下:老年人可从症状,及采用“指环测试”、SARC-F调查问卷、小腿围测量等方法进行肌少症的自我初筛。

|症状筛查|

对照五个症状先自我筛查:

●自觉体力下降,明显力不从心,出现活动困难;

●反复跌倒;

●无明显原因的体重下降;

●步速变慢;

●糖尿病、慢性心衰、慢性阻塞性肺病、慢性肾病、关节炎和肿瘤等其他慢性疾病。

|“指环测试”方法筛查|

用双手食指和拇指围成圈,套非优势小腿最粗的部位。如果小腿腿围和圈一样大,或更小,说明有患肌少症的风险。

|SARC-F调查问卷筛查|

目前肌肉减少症国际临床实践指南(ICFSR)推荐使用SARC-F调查问卷对肌少症进行筛查。

S-力量(Strength):

举起或搬运10磅物体(约4.5Kg)是否存在困难

0分——没有困难

1分——稍有困难

2分——困难较大或不能完成

A-辅助行走(Assistancewalking):

步行穿过房间是否存在困难,是否需要帮助

0分——没有困难

1分——稍有困难

2分——困难较大,需要使用辅助器具,需要他人帮助

R-从椅子站起(Risefromachair):

从椅子或床起立是否存在困难,是否需要帮助

0分——没有困难

1分——稍有困难

2分——困难较大,需要使用辅助器具,需要他人帮助

C-爬楼梯(Climbstairs):

爬10层台阶是否存在困难

0分——没有困难

1分——稍有困难

2分——困难较大或不能完成

F-跌倒(Falls):

过去1年内的跌倒情况

0分——过去1年内没有跌倒史

1分——过去1年内跌倒1-3次

2分——过去1年内跌倒4次及以上

以上5项总分相加,分数越高者体能越差。如SARC-F总分≥4分提示存在肌少症风险,需进一步进行肌肉力量评估。

|小腿围测量|

测量方法为使用非弹性带测量双侧小腿的最大周径,可以作为肌肉质量的替代指标。AWGS建议筛查肌少症小腿围界值为:男性34cm,女性33cm。

如何诊断肌少症?

初筛有肌少症风险(例如使用SARC-F量表自评4分以上)需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一步评估。诊断肌肉含量的金标准是CT、MRI,临床常用以下方法进行评估。

●测骨骼肌肌肉含量:生物电阻抗分析仪(BIA)和双能X线吸收测定法(DXA)。

●肌肉力量:推荐使用液压式测功器在坐位下90°屈肘测量握力,使用弹簧式测功器在站立位下伸肘测量握力,如果老人不能独立站立,则选用坐位测量。推荐测量方案是用两只手或惯用手,用最大力量等距收缩并进行至少2次测试,选取最大读数。肌少症的握力诊断界值为男性28kg,女性18kg。

●肌肉功能:

①步速:个体以常规步行速度通过4m的测试区域,计算其平均步行速度,速度越快者体能水平越高。AWGS推荐从移动开始以正常步速行走6m所需时间,中途不加速不减速,并至少测量2次,记录平均速度,肌少症的步速诊断界值为1m/s。

②5次起坐测试:双手抱肩,5次起坐,测定下肢肌力和关节活动,记录时间≥12s提示有肌少症风险。

如何预防和治疗肌少症?

目前,治疗肌少症还没有一线药物。治疗策略首选方案是营养干预和运动干预。有研究表明,抗阻运动同时补充蛋白质和维生素D是改善老年肌少症的有效措施。

●保证蛋白质摄入:目前专家推荐65岁以上老年人蛋白质基本摄入量为1.0-1.5g/(kg.d),以优质蛋白质为主,包括植物蛋白(大豆及其制品,如豆腐、腐竹、豆浆、豆干等)和动物蛋白(牛奶、鸡蛋、禽肉、猪牛羊肉、鱼虾等)。每公斤体重摄入25-30千卡的热量,维持体重的稳定。例如一个体重60kg、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正常的老年人,每天需千卡热量,每餐需摄入25-30g蛋白质。

如果老年人存在食欲下降和消化吸收能力下降,可考虑营养补充剂如乳清蛋白。此外当血清25(OH)D3低于正常范围时,补充维生素D可以改善肌肉的含量和功能,可通过增加户外运动促进维生素D的合成或适当增加维生素D含量高的食物等。深色蔬菜、水果等含有抗氧化营养素,可预防肌肉衰减的发生。

●规律运动:运动是维持骨骼肌质量及功能的有效方法。老年人运动方式因人而异,应采取有氧运动和肌肉训练相结合的方法,达到增加肌肉含量、肌肉力量,改善运动和平衡能力,进而减少骨折的目的。目前推荐规律的有氧运动及抗阻运动。有氧运动包括快走、慢跑、游泳。抗阻运动包括坐位抬腿、静力靠墙蹲、举哑铃、拉弹力带等。建议每周≥3次,每次20-30min。同时应注意减少静坐/卧,增加日常身体活动量。

对于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等慢性疾病的老年人,则需在医生的指导下,制定合理的锻炼计划。老年人运动干预的选择需在遵循安全、有效的原则下,肌肉训练与康复运动相结合,避免骨折等并发症。

#总之

我们需要正确认识肌少症,早期发现高危人群,积极采取干预措施,并通过合理的营养管理、运动训练、健康教育等个体化综合管理,有效防止老年人衰弱、跌倒、骨折的发生,保持和改善老人的活动能力,进一步提高老年人群的生活质量。

内容来源:协和医学杂志

点击下方“近期文章”回顾更多资讯

在科学的海洋里

全国科普教育基地——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北京植物园揭秘全新一代“飞天”舱外航天服首都科学讲堂

第期活动预告:地理学家看世界发射成功!送航天员上空间站的中国“最强双十二”到底有多强?首都科普主题研学基地建设项目评审结果公示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老来瘦不一定都好警惕这种易被老年人忽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