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髓的前角细胞接受大脑皮质、大脑皮质下底核、小脑、前庭迷路系统、深感觉等传导束的调节与控制,使人体保持一定的姿势来恰当地完成随意运动,保持平衡。若上述部位发生病变,导致协调作用障碍,称为共济失调。
共济失调属于一个慢性进展性疾病,长期发展下去会影响到生命危险,而且到时候花的钱也会更多,遭受的罪也会更多,有句名言“亡羊补牢,为时不晚”刚表现出症状属于病情的萌芽期,如果将它扼杀在摇篮中,花的钱少而且见效快,如果任其发展壮大,将会很难得到控制而且会花更多的钱,遭受更多的罪,见效也会慢,共济失调是一种影响严重的疾病,给患者的心理造成很大的影响,所以一定要引起高度的重视,及早治疗。
根据病变部位不同,共济失调可分为四种类型:①深感觉障碍性共济失调;②小脑性共济失调;③前庭迷路性共济失调;④大脑型共济失调。而一般称呼的“共济失调”,多特指小脑性共济失调。该病的患病率与发病率较为接近。一般认为是随着年龄增长,由遗传易感个体暴露于不利环境所造成的,即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共同导致了共济失调的发生。共济失调这个疾病,属于神经功能退行性疾病,有高度的遗传性,属于罕见病的范畴,通俗来说就是疑难杂症,根据广大患者治疗经历自述,西药目前没有什么特效药可以治疗,中药方剂辩证治疗是一个比较不错的选择。
共济失调通过针对性的治疗可以改善病人的现有症状,像走路不稳、口齿不清、下肢无力等症状都是可以逐渐改善好转,这就大大的提高了病人的生活生存质量。
共济失调现象的出现属于神经系统方面的一种疾病,此病症一旦出现除了积极治疗外,在生活当中需要注意的东西还是很多的
1、注意营养的摄入:共济失调的患者在日常生活当中要保证营养的摄入量。因为此病症出现之后可能会影响到病人的正常吞咽功能,所以患者在吃东西的时候会有一定的痛苦,但是这个时候千万不要因为害怕疼痛而不去吃东西,这样很容易造成营养不良,从而影响到疾病恢复的。建议患者根据医生的指导制定营养的食谱,然后定时定量的去吃东西,不需要摄入太多的营养,够身体维持正常运行就可以了。
2、注意坚持康复训练:共济失调的患者康复训练是非常关键的一个步骤。此疾病的主要表现通常是肢体瘫痪,语言和智力方面的障碍。所以疾病在到达一定阶段的时候一定要进行康复训练,不过康复训练的过程当中可能会给患者带来很大的痛苦,但是一定要坚持,不然疾病是很难恢复的。
3、注意防止并发症出现:共济失调疾病其实是很容易出现并发症的。比如褥疮、肺炎、肢体畸形、皮肤烫伤、尿路感染等等,这些并发症都会给患者带来很大的影响。所以应该及时的预防,建议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精心的护理,这样可以有效的防止并发症的出现。
4、注意心理疏导:平时生活当中还要注意共济失调患者的心理疏导。这种疾病一旦出现之后,给病人带来的痛苦是很大的,所以会影响到患者的正常心理状态,可能会让患者对疾病失去信心,这时候家属一定要注意患者的心理状态,及时的给予鼓励。当有异常情绪时及时进行疏导。
认清疾病常识很重要,知道其治疗的意义所在,从见效到控制改善恢复,需要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治疗前自身要有一个正确积极的心态,自己有信心相信并且积极配合咱们治疗,遵医嘱很重要,更容易取得一个好的疗效。
中医学对此病辨证论治、整体的理念贯穿于中医治疗的全过程。因此,在诊治的过程上,虽然是同样的病情情况,但是,每个患者患病的时间长短不同,身体素质又千差万别,同时,又需要根据患者年龄、病因、病症不同采取诊治药物进行调整。中医认为的人体脏腑相生相克,相互影响,因此,需要综合研究、整体调治,这就需要充分发挥中医药的方剂的独特诊治优势
对于中医疗法,虽然治疗时间久了一点。相对于西药,中药对身体损害也小,治疗需要一个调理的过程,不是今天吃完药明天就好了,就算是仙丹也没有这样的效果,病也不是一朝一夕就得的,同样是一个积累的过程,得病多年却想在两三个月就治疗到什么程度那也是不现实的,尤其是这类目前没有特效药的疑难性疾病
咱们大夫采用温补祛萎汤针对性治疗此病,本着“治痿独取阳明”的原则,选用*参、*芪,白术、茯苓等补中益气,健脾养胃,促进身体对药效、营养的吸收;参以《丹溪心法》“痿之不足乃阴血不足也”,根据痿证病机与致病因素,严谨辨证与精准用药,辨证施治,一个疗程根据患者身体情况,定期回访
很多人把中医等同于就是吃中药,这是有很大局限性的,中医医术里面的东西,很多人是难以理解。也确实,中医的门槛比较高,要学会掌握精通,对很多人来说,可能比较难。甚至很多人终其一生,也只是在中医的边边角角摸来摸去。所以长时间的接触用药才能积累下有效的治疗经验
其实中医治病的思路就是扶正祛邪,“扶正祛邪”是中医的重要治疗方法。“扶正”,即扶助正气,也就是提升人体对疾病的抵抗力和对坏境的适应力;“祛邪”,即祛除邪气,也就是除掉致病的因素。依照中医理论,疾病的发生酝酿于人体中正气与邪气相斗争的过程,正气增长,病情就向好的方面发展;邪气增长,病情就向坏的方面发展,所以治疗就要从扶正和祛邪下手,促使正气战胜邪气,从而消除疾病,令人体变得健康
固本培元是传统中医学理论的精髓,“固本培元”促使机体气血流畅,消除代谢产物,使脏腑、气血恢复和维护正常的生理功能,保持动态平稳
补养心脉,《*帝内经》认为,“心为君主之官”、“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主明则下安,主不明则十二官危”。意思是说,心是五脏六腑中的“老大”。心正常了,五脏六腑都会踏实工作;心若出了问题,五脏六腑就会失调
补肾生髓,中医认为,肾藏精,主骨生髓,通于脑,脑为髓海;肾为生藏之本,精之处也,其华在发,其充在骨,如果肾气充沛则精髓旺盛,精充血足,身体健壮不宜发病,如肾气不足,风、寒、湿、邪可乘虚而入
疏肝熄风,用于治疗肝肾阴虚,眩晕欲仆,肢麻震颤,手足蠕动,语言不利,步履不稳,舌红,脉弦而细,或猝然昏倒,舌强不语等
温补祛痿汤以扶正祛邪,固本培元,标本兼治,拟定了补肾生髓为主线,舒筋活血通络为基础,温补祛萎汤治疗原则是补养心脉,益气养血,补肾健脾,疏肝熄风,开窍增智,调节五脏六腑、营养神经细胞、促进脑组织功能的运转。是根据多年治疗此类疾病基础上总结出来的,采用纯中医组方,辨证施治,对症一人一方,配伍经大量临床经验对小脑萎缩、共济失调、多系统萎缩、帕金森及张力障碍及萎症类疾病引起的一系列症状有着良好作用,并通过实际应用收有效反馈,给患者带来帮助;以其成分的天然性配方的独特性、从患者整体上出发辨证施治
第一阶段,补养心脉,益气养血。心之经脉与舌根相连,心开窍于舌、人体血脉系统的功能活动是由心主持的,血脉周流是否通畅,言语是否缓慢不清与心气的强弱相关,逐步增强吞咽肌、咀嚼肌功能,活血益气生肌,增加脑部供血供氧。
第二阶段,主健脾胃;阳明即足阳明胃经,“治痿独取阳明”是强调脾胃在治疗痿证中的作用。调理脾胃使其逐步正常运转,脾主运化,其荣在唇、胃主受纳,脾胃将饮食水谷化生为水谷精微,并藉心肺之气将水谷精微布散全身,润泽肌肤、滑利关节、充养筋脉,濡养脏腑组织、通过经络输送周身。
第三阶段,补益肝肾;肾藏精主骨生髓,通入脑“脑为髓之海,其输上在于其盖,下在风府,給脑以养。”又“髓海有余,则轻劲多力,自过其度;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酸眩冒,目无所见,懈怠安卧。“肝肾同源”,期间促使精血相互滋生,营养筋骨肌肉及脏腑,血行畅通,关节疏利,筋骨强健,肌肉发达,肢体活动有力,维持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
第四阶段,扶正祛邪,固本培元,在身体机能慢慢恢复好转的基础上,增强机体免疫力,进一步巩固,促使机体各组织器官各司其职,使脏腑能够摄血,引血归心肝脾肾、气血恢复和提高各个器官的正常生理功能,为身体逐步恢复打下更加稳定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