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营养不良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系统解剖学之肌肉筋膜评估的临床应用
TUhjnbcbe - 2021/7/3 21:59:00

运动上肢带的肌肉

胸锁关节和肩锁关节的运动

上提

下降

前伸(外展)

后缩(内收)

上回旋

下回旋

肩胛骨上提的肌肉

斜方肌上部

菱形肌

肩胛提肌

肩胛骨下降的肌肉

斜方肌下部纤维

前锯肌下部纤维

胸小肌

肩胛骨前伸的肌肉

前锯肌

胸小肌

肩胛骨后缩的肌肉

斜方肌

菱形肌

肩胛骨上回旋的肌肉

斜方肌上、下部肌纤维

前锯肌下部肌纤维

肩胛骨下回旋的肌肉

胸小肌

菱形肌

肩胛提肌

运动肩部肌总结

使肩胛骨上提的肌肉

斜方肌上部、菱形肌、肩胛提肌

使肩胛骨下降的肌肉

斜方肌下部纤维、前锯肌下部纤维、胸小肌

使肩胛骨前伸的肌肉

前锯肌、胸小肌

使肩胛骨后缩的肌肉

斜方肌、菱形肌

使肩胛骨上回旋的肌肉

斜方肌、前锯肌

使肩胛骨下回旋的肌肉

胸小肌、菱形肌、肩胛提肌

选学:疼痛

疼痛是人类大脑对机体一定部位组织损伤或可导致组织损伤的刺激作用产生的一种不愉快的主观感觉。疼痛可涉及全身各部位、各系统器官和组织,引起疼痛的病因是多方面的,包括创伤、炎症、内脏的牵张、神经病变等。临床上根据疼痛的部位可以将疼痛分为头痛、颌面部痛(或头、颜面和脑神经痛)、颈部痛、肩及上肢痛、胸痛、腹痛、腰及骶部痛、下肢痛、盆部痛、肛门及会阴痛等。此外疼痛不仅给患者带来躯体和精神上的影响,还可能会对中枢神经、循环、呼吸、内分泌、消化和自主神经等系统产生不良影响和导致病理改变,甚至严重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

典型表现

根据发生疼痛的躯体部位可以将疼痛分为头痛、颌面部痛(或头、颜面和脑神经痛)、颈部痛、肩及上肢痛、胸痛、腹痛、腰及骶部痛、下肢痛、盆部痛、肛门及会阴痛等。

总述

疼痛是临床上非常常见的症状,在各个科室均多见,患者躯体的损伤、炎症,中枢神经和周围神经相关部位的病变,肿瘤的压迫以及精神性疾病都有可能出现疼痛。

症状起因

疼痛的起因可以分为创伤性疼痛、炎性疼痛、神经病理性疼痛、癌痛和精神(心理)性疼痛等。

1、创伤性疼痛

创伤性疼痛主要是皮肤、肌肉、韧带、筋膜、骨的损伤引起的疼痛,如骨折、急性或慢性腰扭伤、肱骨外上髁炎、烧伤等。

2、炎性疼痛

主要是由于生物源性炎症、化学源性炎症所致的疼痛,如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等。

3、神经病理性疼痛

神经病理性疼痛是指发生于神经系统包括周围神经和中枢神经任何部位的神经病变和损害相关的痛觉过敏、痛觉异常所致的疼痛,如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糖尿病性神经病变等。

4、癌痛

是由于肿瘤压迫使组织缺血、肿瘤浸润周围器官、神经引起的疼痛,常见于肝癌、胃癌、胰腺癌、胆管癌和恶性肿瘤骨转移的疼痛。

5、精神(心理)性疼

主要是由于心理障碍引起的疼痛,往往无确切的病变和阳性检查结果,患者常主诉周身痛或多处顽固性痛。还可能会伴有其他心理障碍表现,如失眠、多梦、困倦等。

鉴别诊断

不同性质疼痛的鉴别:

1、刺痛或快痛

痛觉主观体验的特点是定位明确,痛觉迅速形成,除去刺激后即刻消失。常引发受刺激的肢体保护性回缩反射,情绪反应不明显。

2、钝痛或慢痛

主观体验的特点是定位不明确,往往难以忍受。痛觉的形成缓慢,常常在受刺激0.5~1.0秒后才出现,而除去刺激后,还要持续几秒钟才能消失。

3、灼痛

此类疼痛多伴有心血管和呼吸系统的变化,以及带有强烈的情感色彩。皮肤烧伤、曝晒伤、局部软组织炎性渗出,亦可引起灼痛,一般来说,灼痛多较表浅。

4、酸痛

此类痛觉是由内脏和躯体深部组织受到伤害性刺激后所产生的,尤其是指机体发热或烧伤时源自深部组织的痛感觉。疼痛在刺激后缓慢地发生于广泛部位,数分钟后达最高值,这是由于致痛物质生成缓慢所致。其主观体验的特点是痛觉难以描述,感觉定位差,很难确定痛源部位。痛觉产生时常伴有内脏和躯体反应,以及较强的情绪反应。

5、跳痛

常伴动脉压的搏动而短暂加剧,多发生于炎症区、敏感的神经末梢分布区。疼痛性质受所在组织膨胀压力而产生规律性或阵发性痛,疼痛常剧烈难忍。在枕颞部、肩胛区,当神经和血管分布的区域中发生的炎症,亦可引起难忍的跳痛。

6、电击痛

为根性痛的一种表现,神经根受刺激时可产生,敏感的神经根受到突出的椎间盘挤压或组织短时间内压力升高,如咳嗽、喷嚏,可引起触电样疼痛。根性痛对疾病定位具有诊断意义,疼痛区域提示相应节段病灶发生部位。

7、放射痛

是指感觉通路的病变引起的受累感觉神经纤维所支配躯体部位的疼痛或不适。即当周围神经干、神经根或中枢神经系统内的感觉通路受某种病变刺激时,疼痛可沿受累的神经向末梢传导,至远部神经支配部位。如腕管处的正中神经可因邻近组织病变的压迫而发生拇指和示指远端的刺痛等。

8、牵涉痛

是指当内脏病变时,刺激内脏的痛觉传入纤维引起与之相同或邻近脊髓节段所属的某躯体神经支配区疼痛,甚至为躯体更远隔部位的浅表或深部痛。每一内脏病变时都有一较固定的皮肤牵涉痛区。

治疗方法

1、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是疼痛治疗中最基本、最常用的方法,根据患者的病情和病因,选择相关药物,讲究药物的配伍和合理应用,以达到临床最佳疗效。

(1)中枢性镇痛药

主要包括阿片受体激动药、阿片受体激动-拮抗药、阿片受体拮抗药以及其他中枢镇痛药等。

(2)非甾体类抗炎镇痛药

主要包括阿司匹林、对乙酰氨基酚、吲哚美辛、双氯芬酸钠等,常见的不良反应有胃肠道损害、肝肾损害、血液系统损害、心血管系统损害、以及过敏反应等。

(3)局部麻醉药

主要包括普鲁卡因、利多卡因、甲哌卡因、布比卡因、罗哌卡因等,常见的不良反应有红斑、荨麻疹、皮炎等,严重的患者还可能会出现全身广泛的红斑、支气管痉挛等。

(4)激素类药物

主要是糖皮质激素和性激素,糖皮质激素的不良反应包括医源性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或不全、高血压、骨质疏松、失眠、焦虑、色素沉着等,长期应用型激素也会造成头晕、水肿、高血压、女性男性化等等。

(5)神经破坏药物

主要包括多柔比星和丝裂霉素以及长春新碱等,它们具有神经*性,能引起神经可逆性变性而用于破坏神经。

(6)抗精神病、抗焦虑与抗抑郁药物

①临床上常用的抗精神病药有吩噻嗪类、硫杂葱类、丁酰苯类、苯甲酰胺类和二苯氧氮平类;

②抗焦虑药物是指人体使用后,在不明显或不严重影响中枢神经其他功能的前提下,选择性地消除焦虑症状的一类药物,主要包括巴比妥类、苯二氮草类、非苯二氮草类、抗抑郁药和β受体阻断药;

③抗抑郁药是指一组主要用来治疗以情绪抑郁为突出症状的精神疾病的精神药物。根据化学结构及作用机制不同,主要分为五大类:三环类抗抑郁药、单胺氧化酶抑制剂、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非典型抗抑郁药和其他抗抑郁药等。

(7)镇静、催眠与抗惊厥药

此类药物小剂量呈现镇静作用,中等剂量则可产生催眠作用,较大剂量可产生抗惊厥、抗癫痫作用。其中苯二氮草类有较好的抗焦虑作用。某些镇静催眠药尚有一定的肌肉松弛作用,对治疗肌肉紧张性疼痛有一定的效果。

(8)抗代谢药物

①抗痛风药:主要包括别嘌醇、丙磺舒、秋水仙碱等;

②抗骨质疏松药:用于治疗和阻止骨质疏松症发展的药物分为两大类,第一类为抑制骨吸收药,包括钙剂、维生素D及活性维生素D、降钙素、二磷酸盐、雌激素以及异*酮;第二类为促进骨性成药,包括氟化物、合成类固醇、甲状旁腺激素以及异*酮。

(9)其他相关药物

包括抗酸药、抗消化性清疡药、胃肠动力药和止吐药、抗肿瘤药物、维生素类药物以及酶类药物等。

2、神经阻滞疗法

神经阻滞疗法指应用神经阻滞技术及神经变频(热)电调制刺激等方法,阻滞神经干、丛、节,通过阻断痛觉传导通路、改善神经营养状态,调整神经传导功能,达到疼痛治疗效果。神经阻滞疗法比手术治疗损伤小、见效快、可耐受性强,是介于药物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之间的一种治疗措施。

3、微创疗法

主要包括射频热凝疗法、臭氧疗法、化学融盘术、经皮激光间盘减压术、经皮低温等离子消融术、椎间盘内电热疗法、硬膜外腔镜技术刺血疗法等。

4、物理疗法

主要包括电疗法、光疗法、超声波疗法、磁疗法、水疗法、冷疗法、温热疗法、运动疗法以及手法疗法及小周天扶阳灸调理等。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系统解剖学之肌肉筋膜评估的临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