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肉衰减综合症与医学营养
1、肌肉衰减综合症的概念:
肌肉衰减综合症是一种与年龄增长相关的,进展性、广泛性的全身骨骼肌质量与功能丧失,合并体能下降、生存质量降低及跌倒与死亡等不良事件风险增加的临床综合征。受累肌肉以四肢骨骼肌为主,表现为渐进性肌肉质量下降与功能丧失。
年,欧洲老年肌肉衰减症工作组(EuropeanWorkingGrouponSarcopeniainOlderPeople,EWGSOP)发布了新版EWGSOP2,将肌肉衰减症定义更新为:仅有肌肉力量下降为可疑肌肉衰减症,若同时伴有肌肉质量和力量下降即可诊断为肌肉衰减症。上述两项加上躯体功能表现差就可诊断为严重肌肉衰减症。
2、肌肉衰减症的发生、发展:
研究显示,肌肉质量下降可能最早起源于成年人早期,以2型肌纤维的萎缩与丢失开始,并持续一生。而肌肉功能下降可能开始于35岁左右,并以每年1%~2%的速度下降,50岁后下降速度开始加速,60岁后进展加速,75岁后下降速度达到顶峰。相比较而言,肌肉功能(力量与输出功率)下降速度较质量下降速度更显著。最主要的表现为四肢骨骼肌质量与功能的下降。
2.1直接影响骨骼肌结构与功能,从20岁至80岁,个体肌肉质量将减少30%,肌纤维横截面积下降20%.肌肉力量的下降显著于体积,膝关节伸肌力量的下降为55%~76%。
2.2超声研究显示,随着年龄的增加,肌腱硬度下降、肌束缩短、肌纤维成角降低,肌肉功能下降。
2.3部分患者出现呼吸肌群受累,特别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
2.4增加患者跌倒与骨折风险、降低体力活动表现、提高入院概率与次数、加重护理负担,甚至增加死亡风险等。
3、肌肉衰减症的病因:
肌肉衰减症的主要病因可以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
3.1原发性肌肉衰减症:在老龄化过程中,人体成分发生重要变化,一方面表现为肌肉量逐渐减少;另一方面表现为体脂肪和内脏脂肪获得性增加。
3.2继发性肌肉衰减症:包括活动相关(因卧床不动、久坐的生活方式、去适应状态或零重力情况引起),疾病相关(通常伴有终末期脏器功能衰竭,包括心脏、肺脏、肝脏、肾脏和大脑等;炎症性疾病;恶性肿瘤或内分泌疾病)及营养相关(因食物中的能量和/或蛋白质摄入不足、吸收不良、胃肠疾病或使用引起厌食的药物等)等因素。
4、肌肉衰减症的诊断:
EWGSOP2将肌肉力量减少作为诊断肌肉衰减症的核心特征,并应用肌肉质量和力量的检测来进一步确定肌肉衰减症的诊断,将躯体表现作为判断严重程度的标准。
4.1肌肉质量:低于同种族年轻成年人(低于35岁)骨骼肌质量平均值2个标准差或DXA法男性低于7.0Kg/m2,女性低于5.4Kg/m2,或BIA法男性低于7.0Kg/m2,女性低于5.7Kg/m2。其中BIA法的人体成分分析测量肌肉质量最为便捷。
4.2握力:低于同种族年轻成年人(低于35岁)骨骼肌质量平均值2个标准差或男性低于26Kg,女性低于18Kg.
4.3体能状况:日常步行速度≤0.8m/s。
5、肌肉衰减症的治疗:
EWGSOP2特别强调,通过早期有效的干预措施,预防、延迟、治疗甚至逆转肌肉衰减症的可能性越来越大。对肌肉衰减综合征治疗的目的在于减缓或逆转肌肉质量与功能的下降,减少相关并发症,提高生存质量。目前对肌肉衰减综合征的治疗主要包括药物、营养支持、康复训练等方面。营养干预是肌肉衰减症治疗中重要的基础及核心措施。
5.1营养支持:营养不良是肌肉衰减综合征的病因之一。补充蛋白质与氨基酸能增加肌肉蛋白合成,改善患者症状。在蛋白质种类的选择上,乳清蛋白优于酪蛋白、水解酪蛋白和植物蛋白,能更有效地促进老年人肌肉蛋白合成。维生素D对肌肉功能有直接影响,血清25(OH)D水平降低与肌肉质量减少、握力下降、体力活动受限以及衰弱等有关。补充维生素D可有效改善肌肉力量与功能状况。另有研究显示,在抗阻训练的同时,每日补充n-3多不饱和脂肪酸2g,比单纯进行抗阻训练更能增加肌肉力量及改善肌肉功能。
5.2药物:目前药物治疗集中在肌蛋白合成激素的补充与蛋白质代谢的平衡调节方面。主要是生长激素:具有显著的骨骼与肌肉生长促进作用,且已被批准应用于慢性艾滋病病*感染导致的肌肉消耗。
5.3康复:康复治疗是改善增龄所造成的肌肉质量与功能下降的有效的非药物措施。目前的证据主要集中在主动运动训练方面,被动训练相对较少。
综上所述,营养干预在预防和管理肌肉衰减症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为满足上述有益营养素的补充,需提倡合理膳食,满足能量、蛋白质、n-3多不饱和脂肪酸和维生素D的摄入,必要时补充特殊医学配方食品如乳清蛋白等以满足机体的营养需要来预防及延缓肌肉衰减症的发生、发展。
SPRINGEND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