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人父母者不知医,谓不慈;为人子女者不知医,谓不孝
肥胖、近视、耐力差、免疫力低……青少年的体质问题一直牵动着社会的目光。
家长“不让动”、学校“不敢动”、孩子“不想动”,成为体质提升的绊脚石。
剥夺运动就是剥夺成长
父母在寒暑假来临前就给孩子报好各种奥数班、特长班、补习班,却不愿花时间让孩子跑跑步、做做运动。
即使让孩子跑跳,也要种种限制:“不准跑出汗”、“不要弄脏衣服”、“只能玩十五分钟”等等。
更有些家长表示:孩子学习压力大,等考上大学再锻炼吧!
学校在升学的现实压力下,对学生的成绩也更加重视,同时忽略及担心出现安全事故,体育课就像是在晒太阳,怎么可能有锻炼效果。
孩子自己呢,读书期间学校锻炼的机会少,寒暑假也被父母安排的明明白白,剩余的时间也被手机、电脑等电子产品支配。
成长并非只有学习,成绩和身体也并不是一道非此即彼的选择题,健康的身体比优异的成绩更重要,健康才是奋斗的基础。
家长要懂一点体育知识
据调查:能了解体质构成的家长不到5%,近30%的家长回答“不知道”;大多数家长只能说出“身高、体重、体能”等个别构成要素;也有家长认为体质就是“德、智、体”;还有家长说这是学校体育课的任务,与自己无关。
体质就是人的身体素质,包括一个人的体态、心肺、力量、速度、耐力、灵敏、柔韧、抗病、环境适应。
运动对于幼儿能强化免疫力降低各种疾病的风险、能促使大脑整合,也能帮助幼儿避免发育问题,同时提升亲子关系。
对于儿童,体育锻炼能够保持体重、缓解压力、帮助父母教会孩子学着去专注,也能让孩子在学习阶段就去学着遵守“职业道德”,同时也能增加父母与孩子相处的时间,让家庭更和睦。
如果孩子睡眠不良、营养摄取不足、懒得动、昏昏欲睡、专注力差,家长一定要考虑孩子是否运动不足。
孩子肥胖、身高不足、体质都与运动不足有关。
身体活动能促进肌细胞内有关基因的作用,加强合成肌凝蛋白、肌纤蛋白、肌糖原等,促进身体的优质发育。
体育锻炼能促进大脑兴奋与抑制的交替转换过程,改善大脑皮层神经系统的均衡性、精准性,提升思维的灵活性和协调性。
体育运动融入生活
改善青少年体育活动状况,急需家庭、学习、课外教育机构等主体的推动与主导。家长自身则需积极参与体育活动,减少上网、看电视等行为,为孩子创造良好的家庭体育氛围。让运动融入到家庭生活中,运动和吃饭、睡觉一样,关系到家庭生活的质量,在家庭中,运动形式是次要的,重要的是全家在运动中放松精神,比如可以和孩子来个爬楼梯比赛。家长要知道身体素质是孩子人生的长远之本,一定要学会打体育这张“牌”。无论是身体健康、学习成绩、人格健全,还是意志磨炼,体育锻炼都是一张“王牌”。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