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偏侧萎缩症(facialhemiatrophy)是一种病因未明的、进行性发展的偏侧组织营养障碍性疾病,表现为一侧面部慢性进行性组织萎缩,如范围扩大可累及躯干和肢体,称为进行性半侧萎缩症(pro-gressivehemiatrophy).
病因与发病机制
病因不明。有学者认为,患者存在某种特定的控制交感神经的基因缺陷,这种缺陷的基因在一定年龄阶段表达,引起交感神经受损导致面部组织发生神经营养不良,继而出现局部面部组织萎缩,也可能与外伤、全身或局部感染及内分泌失调等因素有关。
病理
本病首先累及结缔组织,特别是面部皮下脂肪组织最先受累,随后逐渐发展扩大累及皮肤、皮脂腺和毛发,重者可侵犯到软骨骨骼、肾脏和大脑半球。病变多为单侧,局部组织活检镜下可见皮肤各层,尤其是乳头层萎缩,结缔组织减少,肌纤维变细,横纹减少,但肌纤维数量不减少且保持其收缩力。
临床表现
1.起病隐匿,多在儿童、少年期发病,一般在10~0岁,但无年齡限制,女性患者较多见。病情发展的速度不定,有时在进展数年至十余年后趋向缓解,但伴发癫痫者可能持续进展。
.病初,患侧面部可有感觉异常、感觉迟钝或疼痛。萎缩过程可以从--侧面部任何部位开始,以眶部、颧部较为多见,逐渐扩展到同侧面部及颈部,与对侧分界清晰,常呈条状并与中线平行。患侧皮肤萎缩、菲薄、光滑,常伴脱发色素沉着白斑、毛细血管扩张和皮下组织消失。皮肤皱缩、毛发脱落呈“刀痕样”菱缩是本病特殊表现。后期病变可累及舌肌、喉肌、软腭等;严重者除患侧面部萎缩外还可发生大脑半球萎缩,甚至骨骼和偏身萎缩。
3.部分患者出现Homer征,虹膜色素减少,眼球炎症,继发性青光眼等。
4.本病常与硬皮病、进行性脂肪营养不良有关或并存,脑组织受累可以有癫痫或偏头痛发作。
辅助检查
X线片可发现病变侧骨质变薄、短小。CT和MRI可提示病变侧皮下组织、骨骼、脑及其他脏器呈萎缩性改变。B超也可发现病变侧脏器变小。
诊断与鉴别诊断
1.诊断依据患者典型的单侧面部皮肤、皮下结缔组织和骨骼萎缩特征,而肌力不受影响,可诊断此病。
.鉴别诊断在疾病早期需与局限性硬皮病、面肩肱型肌营养不良、面偏侧肥大症等鉴别。还要注意与两侧正常性不对称相区别。
治疗
目前本病尚无有效治疗方法,仅限于对症处理。如有癫痫发作、偏头痛、三叉神经痛等可给予相应治疗。
内科学症状体征儿科学实践技能外科学妇产科学传染病学诊断学急症处理传染病种系统解剖学老年护理实践指南养老护理员基础护理技能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