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病情介绍
濮阳××,男,58岁,江苏农民。十年前无明显诱因开始出现四肢乏力,表现为爬坡费力,起床费力,蹲下站起困难,双上肢搬举重物费力,伴四肢近端肌肉酸痛及抬头费力,无肢体麻木,无吞咽困难,无饮水呛咳,无咀嚼费力。后上述症状逐渐加重,医院诊断为“神经源性损害”,并予以“维生素B12”及“肌苷”口服治疗,数月后四肢乏力症状逐渐缓解,并可正常生活。三年前患者无明显诱因再次出现肢体乏力,发作形式及性质同前,严重程度较第一次减轻,患者未经特殊治疗,一月后上述症状自行缓解。半年前患者于淋雨后再次出现四肢乏力,性质同前,开始时患者未予以重视,后症状逐渐加重,以双下肢及颈部肌肉乏力为著,一次性平地行走不足十米,蹲下无法站起,抬头不能,并且伴双小腿后群肌肉酸痛。后至我科住院治疗。病程中,患者神志清,精神欠佳,饮食睡眠可,近半年来体重下降约五斤。既往体健,否认“高血压病”、“糖尿病”等病史。否认家族中有类似发病的亲属。
入院查体:T36.3℃,P:72次/分,R:18次/分,Bp:/76mmHg。神志清,精神欠佳,颅神经查体未示明显异常。四肢肌肉肌容欠佳,四肢肌张力稍低,颈伸肌及颈屈肌肌力3-级,双上肢近端肌力5-级,双下肢近端肌力4级,四肢远端肌力5级,四肢腱反射(+),病理征(-)。余查体无异常。
入院后查肌酸激酶IU/L(正常值IU/L),谷丙转氨酶IU/L(正常值5-44IU/L),谷草转氨酶IU/L(正常值5-40IU/L)。甲状腺功能及肿瘤指标正常。血尿粪常规均未示异常。心电图及胸片正常。头颅及颈椎MRI示:1、两侧基底节区可见VR间隙;2、C3/4-6/7椎间盘变性;C5/6椎间盘突出。肌电图提示:1、肌源性损害;2、右侧正中神经F波出现率低。右股四头肌活检组织病理结果示:HE染色(见图1)显示大量肌纤维内可见散在的细小圆形空泡,严重时后者可融合形成大的不规则空泡,使病变的肌纤维呈破碎样外观,油红Oil脂肪染色(见图2)显示肌纤维内的空泡为脂肪滴,两型肌纤维均可受累,但以I型肌纤维为主。
图1HE×
图2Oil×
诊断脂质沉积性肌病,予以“左卡尼汀”、“维生素B2”、“维生素B1”、“辅酶Q10”及“弥可保”治疗后约20天左右,患者肢体乏力及颈部无力症状逐渐好转,一个月随访时,患者恢复正常生活。
二、病例分析
病例特点
男性,58岁,反复发作性四肢乏力十年;
亚急性发作,病程有波动性;
既往病史及家族史无特殊;
神经系统检查:四肢肌肉肌容欠佳,四肢肌张力稍低,颈伸肌及颈屈肌肌力3-级,双上肢近端肌力5-级,双下肢近端肌力4级,四肢远端肌力5级,四肢腱反射(+)。
实验室检查:肌酸激酶IU/L(正常值IU/L),谷丙转氨酶IU/L(正常值5-44IU/L),谷草转氨酶IU/L(正常值5-40IU/L)。
肌电图提示肌源性损害。
肌肉活检病理可见肌纤维内大量脂肪滴堆积。
定位诊断:四肢骨骼肌及颈部肌肉
定性诊断:脂质沉积症
临床诊断:脂质沉积性肌病
三、相关知识
脂质沉积性肌病(LSM)是由于脂质代谢过程中的酶或肉*碱等缺乏,影响了肌肉纤维内的脂质代谢,导致异常增多的脂滴在肌纤维内堆积而引起的肌病。大多缓慢起病,主要累及骨骼肌。四肢呈对称性肌无力,以肢带肌受累严重,少数可有程度较轻的肌萎缩。此外颈肌、咀嚼肌、吞咽肌及舌肌均可受累。肌肉运动稍久,无力现象明显加重并伴肌肉胀痛。随病情进展,肌无力逐渐加重。一般病程为数月至数年之久。血清肌酸磷酸激酶(CK)多显著升高。其他肌酶如乳酸脱氢酶等也多显著升高。肌电图检查多呈肌源性损害。患肌活检组织酶组化染色及电镜检查:HE及ATP酶染色可见I型肌纤维内大量空泡,油红O染色呈阳性以及电镜观察可见肌原纤维间有大量脂滴即可确诊。但对本病究属肉*碱缺乏或肉碱棕榈酰基转移酶缺乏或因其他酶缺陷所致,则须对患肌进行生物化学检测方能明确。
四、鉴别诊断
1.重症肌无力: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主要临床特点为骨骼肌的容易疲劳无力(病态疲劳性)和在一天内症状轻重不一(每日波动性)。再加上胆碱酯酶抑制剂或重复神经刺激试验或AchR抗体检测等诊断试验阳性时可确诊无疑。
2.多发性肌炎:多发性肌炎在任何年龄均可发病,多亚急性起病,病前多有低热或感染,在数周至数月内逐渐出现肩胛带、骨盆带及四肢近端无力,常伴颈肌无力,肌肉及关节部疼痛、酸痛和压痛,慢性进展者可有肌萎缩和纤维化,部分合并胶原血管性疾病,肌酶明显增高,肌活检病理特点主要为肌纤维变性及炎症细胞浸润。
3.杜兴型肌营养不良:多起病较早,病情缓慢进行性加重,肌酶多显著增高,基因检查显示Dystrophin基因外显子缺失、重复或点突变,肌活检病理显示Dystrophin蛋白缺失从而使二者相鉴别。
4.肢带型肌营养不良:儿童、青少年和成人均可发病,首发症状常为骨盆带肌肉萎缩,腰椎前凸,渐累及到肩胛带肌,病情进展缓慢,一般不累及头面部肌肉和心脏,肌电图和肌活检均显示肌源性损害,肌酶常中至重度增高,心电图正常。因为本病包括一组肌营养不良症的变异型,临床表现复杂多样,轻重不一,有时脂质沉积性肌病在未充分认识的情况下易误诊为该病,此时依赖于肌活检的免疫组化病理分析来鉴别。
5.脊髓性肌萎缩症:该病为遗传性疾病,神经电生理检查多数呈神经源性损害,可见纤颤电位、正锐波,少数也可呈肌源性损害;肌活检可有神经元受损的失神经表现,即小群性肌萎缩为主,可伴大群或单个散在肌纤维萎缩,有同型肌纤维群化现象。
五、专家点评及其注意事项
该病的诊断主要依靠病理学家主观评估活检标本中的脂肪含量。临床表现为近端性肌肉病,结合肌肉活检结果即可诊断为此病。进一步分型有待血清和肌肉中肉碱和其它生化检查。虽然该类疾病为遗传性疾病,但存在家族史者不多见。
本例患者虽然未行肌肉或血清生物化学检测,但由于患者从未出现其他内脏损害,也无肌肉痉挛及肌红蛋白尿发作,从临床上可排除系统性肉碱缺乏及肉碱棕榈酰基转移酶缺乏症。故为兼顾“原发性肉碱缺乏症”及“多个酰基辅酶A脱氢酶缺乏症”可能,治疗上不仅给予“左卡尼汀”,还给予“维生素B2”治疗,患者对治疗反应良好。
==========================================
医院神经内科疑难杂症诊疗中心成员介绍:
神经内科疑难杂症诊疗中心学术带头人:
张志珺,留英归国医学博士,主任医师,国家II级教授,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江苏省优秀医学人才,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
具有30余年丰富的临床经验和扎实的科研功底,成果丰硕,致力于神经系统疑难病诊治,造福一方百姓。
神经内科疑难杂症诊疗中心副主任:
张丽华,医学博士,主任医师,副教授,硕士研究生生导师。中华医学会病理学会消化组委员,江苏省医学会病理学会副主任委员,江苏省医师学会病理学分会委员。在各系统疾病和肿瘤病理,以及神经病理方面具有一定的造诣。
神经内科疑难杂症诊疗中心副主任:
郭怡菁,医学博士,副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江苏省医学重点人才,神经内科主任助理。对脑血管病(中风)、颅内感染及其危重症、并发症的急救与防治有着丰富的经验,亦擅长于头痛、眩晕、晕厥等临床常见的神经系统症状的鉴别诊断及治疗。目前负责医院神经内科疑难杂症组的临床工作。
袁宝玉,神经病学在读博士,主治医师,讲师。已熟练掌握肌电图(EMG)、诱发电位(EP)技术,并结合临床实际,在江苏省内率先开展了单纤维肌电图(sfEMG)、皮肤交感反应(SSR)、瞬目反射(BR)、运动诱发试验(ET)等新技术,对神经肌肉疾病的诊断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擅长运动神经元病、重症肌无力及遗传性运动感觉性周围神经病的诊断及治疗,对神经系统疑难杂症的诊治亦颇有心得。
郭玉冬,医学硕士,骨科主治医师。专业方向为关节外科及创伤外科,尤其擅长创伤骨科手法复位及骨折的手术治疗。熟练处理各种急诊外科及骨科常见疾患、创伤骨科及各种关节镜的手术治疗。在神经内科疑难杂症诊疗中心主要配合完成肌活检的手术工作。
钱方媛,临床医学硕士,住院医师,硕士阶段师从张志珺教授。熟练掌握神经科常见病、多发病的规范化诊治及抢救,主要擅长周围神经、肌肉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吴迪,内科学博士,住院医师。熟练掌握神经科常见病、多发病规范化诊治和抢救,擅长周围神经肌肉疾病的诊治。
该病例所有权归东南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内科疑难杂症诊疗中心所有,谢绝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