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医医院治疗白癜风用什么方法 http://www.sjqbdf.com/灵犀按:气街有两层含义,一是指经络的重要组成部分。气街即“四街”,是经气汇聚、纵横通行的共同通路。《灵枢·动输》曰:“四街者,气之径路也,“街”,《说文解字》释为‘四通道也。”二指腧穴名,即气街穴,又名气冲穴。《素问·气府论篇》曰:“足阳明脉气所发者六十八穴......气街动脉各一。”本文所指的是广义的气街,即经气汇聚、纵横通行的共同道路。一、气街的理论意义气街是经气汇聚运行、纵横通行的共同路径,是经络理论的一个组成部分。《灵枢·动输》曰:“夫四末阴阳之会者,此气之大络也。四街者,气之径路也。故络绝则径通,四末解则气从合,相输如环。”这就表明气街是经络之外的一个横行系统,其作用是在十二经脉气血运行于四肢末端,因卒逢大寒或其它邪气侵袭而受阻时,经气则沿气街循环,而不致中断。可见气街与十二经脉相通,其作用是运行经气,联系体表与内脏,是经络系统的组成部分。气街对十二经脉的直接横向联系,解释了标本根结理论中许多经脉的标部与本部却不在本经循行部位上的原因,同时也解释了背俞穴全部在膀胱经第一侧线,募穴多在任脉上的现象。二、气街的分类及部位气街分为头气街、胸气街、腹气街和胫气街。《灵枢·卫气》:“请言气街:胸气有街,腹气有街,头气有街,胫气有街。故气在头者,止之于脑。气在胸者,止之膺与背腧。气在腹,止之背腧,与冲脉于脐左右之动脉者。气在胫者,止之于气街,与承山踝上以下。”结合后世杨上善、马元台等人的观点,对气街所通所止的穴位归纳如下表。气街部位穴位头脑百会胸膺、背俞心俞、肺俞、厥阴俞腹冲脉、背俞肝俞、脾俞、肾俞、天枢胫少腹、下肢气冲、承山、踝上下之穴这些部位皆为气街气所留止的部位,内外相应,从外而调内,揣外而知内。通过气街外部所止的穴位,为诊断内脏疾病、调节脏腑气血阴阳奠定了基础。气街结合标本根结理论主要论述了经气汇聚、交通于头面、胸腹等部位,因而对头面、躯干部的腧穴有局部治疗作用,在理论上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三、气街与临床1、头气街 头气街与脑有着密切的联系,是经气在头部纵横相通的路径。其对临床的指导意义,首先,头面部与十二经脉及奇脉八脉在经络循环上均有着密切联系。《灵枢·邪气脏腑病形》:“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头为脑之府,脑为髓之海,是人体精髓之气汇聚之所在。而头气街则是头部腧穴与脑之间相互联系的经气通道,这样就把脑髓与经络系统的气血密切联系起来。70年代兴起的头针,用于治疗与脑髓有关的全身性疾病,不论说它是根据大脑皮层的投影取穴,还是利用全息相关理论取穴,其中医学的理论根据当为头气街。正是因为头气街这条与脑联络的经气通道,才达到了刺激头部穴位,治疗脑髓病变引起的全身性疾病。头针治疗中风中脏腑、中经络均有显著的疗效,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其次,头面部腧穴用于治疗头痛、眩晕。《灵枢·卫气》“请言气街……所治者,头痛眩仆”,也是由于头气街与脑之间的的相互联系而达到治疗效果。2、胸气街与腹气街胸气街与腹气街主要说明了内脏与胸腹、背腰部腧穴之间内外、前后相应,成为内脏与胸腹、腰背之间的腧穴相互沟通的路径,其经气相通而成为气街。而胸腹部的腧穴为募穴所在,腰背部的腧穴为背俞穴所在,在临床上成为募俞配穴法的理论依据,还可扩展到前后配穴。如《标幽赋》所言:“岂不闻脏腑病,而求门、海、俞、募之微。”俞募相配,二者一前一后,一阴一阳,相互协同,对脏腑病证疗效显著,被广泛地应用于临床,治疗五脏六腑之疾患颇为效验。3、胫气街胫气街主要在于少腹与下肢之间的经气联系,具体就是说“气冲穴”与下肢承山、踝上下的穴位之间的联系。气冲为足阳明胃经的腧穴,位于少腹,处于足阳明胃经体表与内脏分支汇合处。《灵枢·经脉》曰:“胃足阳明之脉……其直者,从缺盆下乳内廉,下挟脐,入气街中,其支者,起于胃口,下循腹里,下至气街中而合。”此处气街即是气冲穴。阳明经为多气多血之经,在临床上有“治痿独取阳明”之说。胫气街主要指导下肢痿痹的治疗,取气冲与下肢腧穴相配,用于治疗小儿麻痹、重症肌无力及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等病症。-版权声明-
本文选自河北中医年7月第7期,作者席海霞。转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