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1月14日,陕西师范大学食品工程与营养科学学院——陕西省谷物科学国际联合研究中心谷物食品科学与营养创新团队年工作总结会议在学院二楼会议厅召开,企业家代表、学院老师、团队老师及同学共42人参加了本次年终总结。
本次年终总结会由团队负责人胡新中教授主持。会议特邀陕西西瑞集团李亮副主任、西安伯农食品有限公司刘济畅总经理、西安小六汤包餐饮有限公司乔向利总经理、西安志宽食品有限公司聂志宽董事长、轻工业西安机械设计研究院施俊文副院长,以及学院田洪磊教授、张清安教授、赵武奇副教授、高贵田副教授参加总结会,并就产学研合作、高质量科研行讨论交流。
胡新中教授汇报了团队年工作进展。本年度团队发表论文22篇(其中SCI1区2篇、2区6篇、3区4区5篇,核心5篇,教改4篇);获批国家青年科学基金、农业部燕麦荞麦产业技术体系项目、陕西省创新团队、陕西省创新人才、陕西省重点研发项目、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项目各1项,到位经费.75万元;出版、参编专著两部;制定行业标准3项;团队届3名毕业生被国内外各大高校录取攻读博士学位。
胡新中教授还就高含量杂粮面条、优质生鲜面条工业化、高含量抗性淀粉原料、低GI主食、面条优质隔离粉、杂粮食品人群临床试验等团队重点科研项目进行了总结;讲解了十四五研究方向、行业及产业对项目评估重点考核点;对今后团队研究重点作了安排部署;对科研和研究生管理提出了要求。
李小平副教授从教学与科研工作总结、科研思路和进展等方面进行了汇报。就杂粮产品开发中存在的问题,现状和发展方向进行了总结,提出了提高杂粮活性成分保持、开发功能食品、传统荞麦产品的工业化生产、品质控制和产品升级是今后杂粮发展的主要方向。
马蓁副教授就杂豆抗性淀粉多尺度结构及加工过程中变化规律、杂豆抗性淀粉的结构-生理功能关系、基于杂豆抗性淀粉的活性成分缓释材料、含有杂豆抗性淀粉成分的潜在即食产品开发进行了总结。
王晓龙老师首先对年的成果和教学工作进行了汇报,在科研工作方面,对自己的国家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和陕西省重点研发项目方面做了总结,还提出了对杂粮啤酒研发的思考以及年的工作计划。
任田副教授年共获批国家青年科学基金项目、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经费项目、陕西师范大学公共卫生与健康科研专项引导基金共3项;此外还对食品活性包装、智能包装、食品抗菌界面进行了介绍,最后对年的研究计划作了规划。
刘济畅总经理回顾了疫情对今年市场的冲击和最近三月线上市场的变化情况,目前伯农面业正与多家线上平台合作洽谈。刘经理还指出目前鲜面条所面临的保质期、包装方式、隔离粉等问题,提出线上销售对新鲜面制品的要求与挑战。
李亮副主任结合企业实际情况,指出西瑞作为应急保障企业,疫情期间产量有所提高,下一步计划向餐桌、终端产品延伸,在谷物杂粮开发方面,年结合双方合作的项目开发杂粮挂面生产线,鼓励师生多去西瑞参观实习。
施俊文副院长对轻工业西安机械设计研究院作了基本介绍,希望将包装机械与智能化、自动化结合起来,把科研成果进行合理转化;最后希望今后能在技术交流、人才培养等方面进行合作,合作建立创新服务平台等。
聂志宽董事长回顾了与陕西师范大学食品学院多年的合作交流,志宽食品近几年主推全谷物食品,保证口感与营养之间的平衡,认为食品生产商要替消费者把好关,做好文化传承,诚信做饼,只有匠心才能做好创新。
乔向利总经理认为餐饮业发展需要餐饮食品化、食品工业化,让食品文化走的更远,吃的更健康。小六汤包后端标准化的食品厂计划推广荞面饸饹食品,期待与团队落实具体合作内容,助力地方餐饮发展。
田洪磊教授首先提出建立科研团队的重要性,对团队人员的科研计划给出了自己的一些见解和看法,他认为食品作为一种复杂体系,不能用单一的物质模拟食品研究,结合大数据分析研究研究食品科学十分重要。
赵武奇副教授祝贺团队在年取得的成果,介绍了对杂粮挂面干燥方面的工作进展,此外在数学建模方面给出了自己的建议,最后预祝团队在新的一年再接再厉、能有更大收获。
张清安教授认为团队发展渐进佳境,需要目标明确,通过交流才能发现企业需求,此次会议能深入了解和学习团队各位老师的研究方向,进一步落实产学研密切合作。
团队科研助理闫喜梅、张凯龙就实验室的工作进展、仪器管理、企业服务、样品检测、协会工作等方面做了汇报,团队博士研究生董锐、Hammad(李飞),硕士研究生徐淑娅、贺婷、龚玉圆、胡经纬、任娜梅、刘玲、史赵建、雷洋、彭湃、程志远、范欣、常丹妮、赵萌柳、李青青、相玉婷、魏星、刘书阳、丁欣欣、蔡启玲、王扶香、张金秀、邹晓阳、安玲等同学针对个人年的总结与收获、科研进展、对团队的建议以及年的规划与目标进行了汇报交流。每位同学都充分准备,思考深刻,反思自我年度得失,做好了年度工作计划和预期目标,现场氛围热烈,大家都受益匪浅。
通过本次总结会,为了实现年团队在谷物食品科学与营养方面的重点攻关目标,研究生做好方法创新、仪器创新、理论创新、能力创新,积累学术基本功,提升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实现高质量突破;团队老师做好技术创新、工艺创新、产品创新、理论创新、机制创新、融合创新,积累学术影响力,提升行业影响力。力争在主食工业化、杂粮主食化、餐饮食品化方面精准发力,建设成区域一流、行业领先、服务产业的国际合作中心和创新团队。
燕荞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