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晚发型Pompe病患者的比弗征
虽然比弗征是面肩肱型肌营养不良症1型的一个特征性表现,但并不具备诊断意义,因为在其他肌病中也可见到。以下病例是一位45岁男性,诊断晚发型Pompe病。表现为进行性肢带肌无力(20岁起病)和严重的躯干无力。视频显示患者卧位曲颈时脐孔上移,表现明显的比弗征(视频2)。视频2.晚发型Pompe病患者的比弗征,曲颈时脐孔上移。该患者肌肉MRI显示脂肪替代,下部的腹直肌萎缩(图1,箭头),上部腹直肌受累相对较轻(图1,箭)。
图1.晚发型Pompe病患者肌肉MRI显示不同腹直肌受累差异。腹直肌脂肪替代在头侧至尾侧存在差异,脐孔以上受累较轻(箭)。脐孔以下腹直肌完全脂肪替代和萎缩(箭头)。
二、反比弗征(invertedbeevorsign)
与经典比弗征相反,如果患者腹直肌上半部无力,患者可表现为从仰卧位坐起时,脐孔向下移动(而不是向上移动),文献称之为反比弗征,即比弗征的“反转”形式。患者男性,50岁,诊断为面肩肱型肌营养不良症1型(FSHMD1),表现为肩胛肌腓骨肌无力,双侧翼状肩胛。患者主诉当他试图从仰卧位坐起时,脐孔向下方移动(视频3)。视频3.反比弗征。患者男性50岁,通过基因检测确诊为面肩胛肱型肌营养不良症。注意患者试图从仰卧位坐起时,脐孔向下方偏离。
三、比弗征的发现者Beevor医生
CharlesEdwardBeevor(–)是杰出的英国神经病学家,在医院担任多个职务,年因冠心病去世。Beevor专注于严谨的神经解剖学和生理学研究以及临床医学教育工作,是一位才华横溢的临床科学家。他最为著名的是描述了比弗征。传统认为,他对比弗征的最初描述是在年(CroonianLectures)。但事实上,早在年,他就在其教科书《神经系统疾病:医学生及医师手册》首次描述了比弗征。他在年的论文中写道:“我早年就发现一个现象,腹直肌上部瘫痪的患者脐孔出现移动症状。我观察到健康人坐起过程中,脐孔位置不变。但下部脊髓病变或者其神经根病变的患者,脐孔下方的腹直肌无力,患者在坐立过程中,正常的上部腹直肌可把脐孔向上拉动约1英寸”。按照神经肌肉支配解剖学,他认为这个现象提示T10和T12之间的脊髓节段或者其神经根病变。此外,Beevor还对大脑皮层运动代表区研究做出了杰出贡献。更为重要的是,他用新颖独特的方法明确了脑血管供血区域图,至今仍被神经病学医生所应用。参考文献
BrMedJ;1:–.
Neurology;80;e20
Neurology;86;e-e
Neurology;95;e
ps
1、面肩肱型肌营养不良症(facioscapulohumeralmusculardystrophy,FSHMD或FSHD)图示。2、庞贝病(Pompedisease):又称为酸性α-葡萄糖苷酶缺乏症或糖原贮积症Ⅱ型(GSDⅡ)。为第17对染色体出现病变,导致溶酶体缺乏酸性α-葡萄糖苷酶(GAA),使糖原及麦芽糖不能转化为葡萄糖而被利用,以致体内大量糖原在骨骼肌、心肌和平滑肌等组织细胞内聚积而致病。分婴儿型及晚发型两种。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