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落实区教体局“入千家访万户,为孩子更好的成长”家访工作要求,章丘一中以全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全员育人机制为目标,以特殊学生群体为重点,组织开展了“大家访”活动,旨在通过有意义、有实效的家访,真正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年的这个冬季,我们奏响了家访三部曲。
1
家访前
在专题行*会上,李劲松校长对家访工作提出明确要求;各级部立足实际,对此次家访活动进行了周密部署,精心安排。
家访前,高二级部召开班主任会。
下发级部制定的《章丘一中级高二家访工作方案》,由级部刘文斐主任进行了详细的安排,提醒各班主任做好预案,并注意交通安全,家访后认真填写《家访记录表》,把本次家访工作落到实处。
会后,班主任老师有针对性商讨好家访对象的顺序,并事先拟好谈话提纲。
2
家访中
在家访过程中,老师与家长们倾心交谈。老师们一方面广泛宣传教育方针*策,介绍学校办学理念与重点改革措施,传授家教知识,实事求是向家长反馈学生在校情况并向家长了解孩子在家表现,共同探讨教育孩子的办法,并提醒家长加强对学生在家期间的安全教育;
另一方面,听取家长对教师教学和学校教育工作的意见建议;对家长的正确意见和建议要完整记录,做好整理。对家长因不了解学校情况而提出的偏激或不正确的意见要求,耐心解释并宣传有关*策、规定,取得家长的理解和支持。这次家访,给学生带来了动力和支持,也带走了家长的迷惘和困惑。
通过走访,大家一致认为家庭氛围对孩子成长的影响很大,父母的教育更是对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同时,孩子身上的闪光点也折射出了整个家庭的教育。
宿舍里的家访
11月20日上午,李劲松校长在高一级部宁凡新副校长陪同下,来到学校男生宿舍,走访了高一、1班杨其恒同学的家长。
这是一间普通的学生宿舍。除了一个轮椅摆在角落里,其他都是些简单的学习生活用品。这个宿舍,住着杨其恒和他的陪读父亲,也成了父子俩未来三年的家。
杨其恒,因患先天性肌肌营养不良,后经过家庭全力积极治疗,现病情趋于稳定,但个人生活尚不能自理。经过他个人努力,于今年8月考入章丘一中。
李校长首先向家长表示祝贺:就在刚刚结束的期中检测中,杨其恒同学以分的总成绩获得班级总分第一名。班主任高先波老师补充介绍,杨其恒在入学时,在班里成绩是第十二名。自入学后,他学习主动认真,成绩一直在进步;心态阳光健康,和同学们的关系也很好。现在,他还担任着班里的学习小组组长。
家长听了非常欣慰和高兴,他表达了对一中学校领导、老师的感激之情。他说,学校考虑到孩子的个人身体状况和家庭经济情况,不仅在学校食堂为他找到一份养家的工作,父子俩一日三餐免费,还单独安排了宿舍,这一切都是为了方便他更好的照顾孩子。高一级部不仅按*策对其实行学杂费、课本费、住宿费全免,还在各方面尽可能予以照顾。班主任高老师不但自己时时想着照顾的无微不至,还特别安排了两名男同学平时在班里随时照顾。
走访中,李校长还关切地询问现在家庭经济情况,杨其恒现在的身体状况和学习生活状况。他说,如果有其他困难,可以向级部反映,学校将尽可能帮助解决;通过家校共育,陪伴孩子成长,激励孩子成才,助推孩子成功。
家长感动的说,有了一中这个温暖的大家庭的关心和照顾,我们父子俩没有了后顾之忧,对生活充满信心,对未来充满希望。现在,杨其恒在每天认真学习的同时,还坚持锻炼身体。他决心利用三年的时间,学有所成,将来不但自食其力,而且成长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杨其恒和他的同学们在一起
3
家访后
为了让家访求得实效,学校根据省厅全员育人导师制文件,结合心理健康教育,设计制作了《章丘一中全员育人导师制工作手册》,目的是通过落实班级“一生一策”的实施和特殊学生交流记录,让家访工作求得实效。
自从学校推行全员育人导师制以来,高一级部老师们积极行动起来,系统建立学生档案,详细记录谈心过程,具体备案家访内容,做到全员育人、全面育人、全程育人。
高一11班杜学董同学是一个家境特殊的女孩子,父亲是盲人,母亲是聋哑人,建档立卡贫困户。入学之后,面对周围同学优渥的生活条件和其他家长对孩子的嘘寒问暖,该生陷入了深深的自卑之中,为家境而痛苦,为前途而迷茫。针对这种情况,班主任邢元芳老师制订了系列指导方案,通过一次次谈心活动,让学生明白“勇于直面当下困境的人,才有力量开创美好的未来”。经过两个多月的有序指导,杜学董同学建立起了强大的内心,在高一级部升旗仪式“国旗下演讲中”坦然提及自己的父母,言语中不再充满痛苦和回避,而是满满的感恩和对未来的希冀。同时,班主任每周对该生进行生活扶助,一顿好饭、几样零食,都给孩子带来了被关怀的温暖。现在,杜学董同学学习成绩已跃居级部第二,并担任卫生委员积极参与班级管理,充分体会到了青春奋斗的意义。
韩英豪是一个淳朴憨厚的男孩子,在一次班会活动“与父母对话”中,低着头、嗫嚅良久,还是喊不出一声“爸爸妈妈”。班主任老师立即与学生家长沟通联系,得知该生父母离异多年,孩子从四五岁起再也未曾见过母亲,父亲也早已重组家庭,极少接触,孩子自小由爷爷奶奶抚养长大,不会喊“爸妈”。针对这种情况,班主任老师充分利用全员育人导师制工作手册,详细制订谈心计划和家访计划,有策略、有步骤的加以落实。几次谈心活动后,班主任发现,这个学生一直在向别人描述假想中的生活“每次一回到家,爸爸总是拉着我出去逛,妈妈总是非得拉着我出去买东西、给我买衣服……”而在接下来的三次家访活动中,这些话都被其爷爷奶奶验证为“从来没有发生过”。这个反差令人心酸,更反映出了学生内心最大的渴望:爱与关怀。鉴于此,班主任多方做工作,硬性要求学生父亲每次大休要回家与孩子相处两小时,从日常沟通做起,逐步为将来给孩子选科、报志愿等出谋划策做准备;同时指导其爷爷奶奶严控手机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