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营养不良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每日一穴意舍
TUhjnbcbe - 2020/12/28 3:40:00
北京哪个医院白癜风治的好 http://yyk.39.net/bj/zhuanke/89ac7.html

意舍为经穴名(YìshèBL49)。出《针灸甲乙经》。属足太阳膀胱经。意即意念,舍即宅舍,脾藏意,意指脾,穴与脾俞平列,如脾气之宅舍,故名意舍。意舍穴主治脾、胃、脊背等疾患:如脘腹膜胀,饮食不下,呕吐,*疸,肠鸣泄泻,消渴,身热,咳嗽,腰脊酸痛,恶心,腹胀,肠鸣,泄泻,食不下,现代又多用意舍穴治疗胃炎,胃扩张,食道狭窄,消化不良,肝炎,胆囊炎,胸膜炎,糖尿病,肠炎,腹直肌痉挛,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等。

出处

《针灸甲乙经》:消渴身热、面目*,意舍主之。

穴名解

意即意念,舍即宅舍,脾藏意,意指脾,穴与脾俞平列,如脾气之宅舍,故名意舍。

意,《*帝内经灵枢·本神》载:“心有所忆谓之意…脾藏营,营舍意。”舍,有宅舍之义。脾气安宁,则心意自然聪慧也。本穴与脾俞平列,脾为藏意之所,意舍为脾俞之附属,犹如脾气休息留止之处也,因名意舍。

所属部位

背部

定位

标准定位:意舍穴在背部,当第11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

一说“除脊各三寸取穴”(《针灸资生经》)。

穴位解剖

意舍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背阔肌、下后锯肌、骶棘肌。有肋间动、静脉后支。分布着第十、十一胸神经后支的外侧支。皮肤由第十、十一、十二胸神经后支的外侧支重叠分布。(参看脾俞穴)

层次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背阔肌→下后锯肌→竖脊肌。

穴区神经、血管

浅层有第11、第12胸神经后支外侧皮支及其伴行动、静脉分布;深层有胸背神经和第11、第12胸神经后支的肌支及胸背动脉分支分布。

布有第十、十一胸神经后支的外侧支和肋间动、静脉后支。

功效与作用

意舍穴具有健脾和胃,利胆化湿的功效。

意舍穴有健脾和胃等作用。

脾藏意,意舍在脾俞之旁,故可调理脾胃,治疗脾胃病。

意舍穴有疏清湿热、健脾运阳作用,治腹胀、背痛、大便泻、小便*、呕吐、恶风寒、食不下等症。

主治病证

意舍穴主治脾、胃、脊背等疾患:如脘腹膜胀,饮食不下,呕吐,*疸,肠鸣泄泻,消渴,身热,咳嗽,腰脊酸痛,恶心,腹胀,肠鸣,泄泻,食不下,现代又多用意舍穴治疗胃炎,胃扩张,食道狭窄,消化不良,肝炎,胆囊炎,胸膜炎,糖尿病,肠炎,腹直肌痉挛,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等。

现代又多用意舍穴治疗胃炎、胃扩张、食道狭窄、消化不良、肝炎、胆囊炎、胸膜炎、糖尿病等。

1.泌尿生殖系统疾病:消化不良,肠炎,胃扩张,肝炎,食道狭窄;

2.其它:腹直肌痉挛,胸膜炎,糖尿病,进行性肌营养不良。

刺灸法刺法

斜刺0.5~0.8寸,局部有酸胀感。

注意:意舍穴不可深刺,以防气胸。

灸法

艾炷灸3~5壮,艾条灸5~10分钟。

用艾灸方法,每次灸意舍穴10~15分钟,可辅助治疗糖尿病。

配伍

意舍配期门、阳陵泉,有疏肝利胆,清热除湿的作用,主治*疸。

意舍配脾俞、胃俞、肝俞、肾俞、三阴交、足三里,治糖尿病。

意舍配天枢、足三里,治吐泻。

意舍配脾俞、胃俞、肝俞、胆俞、足三里,治腹胀、腹痛。

特效按摩

常按揉意舍穴,可助健脾。

文献摘要

《针灸甲乙经》:腹满胪胀,大便泄。

《针灸甲乙经》:消渴身热、面目*,意舍主之。

《太平圣惠方》:胸胁胀满,背痛恶寒,饮食不下,呕吐不留住。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腹满虚胀,大便滑泄,背痛恶风寒,食饮不下,呕吐不止,消渴,目*。

??扫码留言??

????扫码

1
查看完整版本: 每日一穴意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