室速需要基础,偏爱于有心脏结构异常的患者,当然,特发性室速例外。通常,心脏结构正常的人,很少发作室速,但这位患者不一样,不但发作了,还是两种不同的形态。
作者:何医院本文为作者授权医脉通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这位患者是一位25岁的年轻小伙子,这次来急诊,是因为突然发作的心悸,没有胸痛,没有黑曚,没有意识丧失,急诊立刻完善了心电图,提示为宽QRS波心动过速,呈现为类右束支传导阻滞图形(图1)。图1患者发作的宽QRS波心动过速,呈类右束支医院干脆利落地进行了电复律,患者恢复了窦性心律(图2),可见PR间期延长,V1导联为QR型。做了心脏超声,发现心脏结构无明显异常,射血分数在正常范围。图2患者窦律心电图,V1导联为QR型心脏结构无异常+室速,难道是特发性室速?
于是安排了电生理检查,在电生理检查过程中,发现患者的HV间期为75ms,超过正常,程序刺激诱发了两种形态的室速,一种为类右束支传导阻滞图形,一种为类左束支传导阻滞图形(图3、图4)。这是怎么回事?看似正常的心脏,难道暗藏玄机,这简直就是室速制造工厂啊?
图3患者电生理检查诱发出宽QRS波心动过速,和临床发作的类右束支传导阻滞的图形相同图4患者电生理检查诱发出另外一种形态的宽QRS波心动过速,呈现为类左束支阻滞图形
右束支阻滞形态的室速起源左室,左束支阻滞形态的室速起源自右室,一左一右,难道两个心室都存在病变?而这又和患者25岁的年纪、没有基础心脏疾病不符。两相矛盾,到底谁对谁错?到底是室速定位有问题?还是患者存在我们未曾发现的心脏结构异常?此时患者一个长期的慢性疾病史,映入了我们的眼帘。原来他长期诊断为强直性肌营养不良1型,可强直性肌营养不良不是主要累及骨骼肌吗?和心律失常有什么关系呢?原来,骨骼肌和心肌,都是肌肉,有区别,也有共性,强直性肌营养不良,除了累及骨骼肌,也会影响到心肌,尤其是心脏传导系统,且心脏传导系统的异常,早于心肌病变。强直性肌营养不良的患者,心脏传导系统会发生间质纤维化、脂肪浸润和空泡变性等,导致传导阻滞和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心源性原因,占到强直性肌营养不良患者死亡原因的1/3。患者HV间期75ms(正常35-55ms)就是传导系统受累的证据。我们再去看患者室速发作时的腔内电图,发现在每一个QRS波前,都有一个H波,这说明,希浦系参与了室速的发作过程,具体来说,叫做束支折返性室速。当右束支前传,左束支逆传时,表现为左束支阻滞的形态;当左束支前传,右束支逆传时,表现为右束支阻滞的形态——两种形态的室速,来源于此,是由于心脏传导系统的病变(图5),而不是心肌本身的病变。图5电生理检查证实宽QRS波心动过速为束支折返性室速,因前传和逆传束支的不同,而呈现出不同的形态既然为束支折返,打破折返,自然也就终止了室速发作的基础,因而我们以右束支为靶点,消融阻断右束支,终止了束支折返性室速的发作。治疗至此结束了吗?当然不是,因为患者术前HV间期未75ms,存在进展为房室传导阻滞的风险,并且,疾病会进展,未来心肌受累大概率会出现,可能再发其他机制的室速。因此,为患者植入了双腔ICD,进行猝死预防。
疾病不似剧本,没有绝对的主角,原发病不在心脏,但特定的时刻,心脏的问题却成了最大的矛盾。抓住本源,找到心脏的问题所在,给予针对性的治疗,才能为患者的生命保驾护航!参考文献:1.GrohWJ,GrohMR,SahaC,etal.Electrocardiographicabnormalitiesandsuddendeathinmyotonicdystrophytype1.NEnglJMed.;:–.2.MerinoJL,PeinadoR,Fernandez-LozanoI,etal.Bundle-branchreentryandthepost-pacingintervalafterentrainmentbyrightventricularapexstimulation:anewapproachtoelucidatethemechanismofwide-Q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