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保健报讯(通讯员张敏涛尤晰樱记者刘颖艳)结实健壮的大张实际上年幼时特别挑食,不好好吃饭,还经常拉肚子,刚上学时比同龄孩子看上去都要瘦小很多,看了中医说是脾胃不好。慕名来到当时位于东大街繁华医院儿科,经过号脉问诊,吃了几副中药调理后,很快就爱吃饭了,以后就一天比一天强壮起来。几十年过去了,现在大张又带着自己的孩子来看中医……像他这样全家人、医院儿科看中医的患者在临床非常多见,因为他们知道,经典药方、国粹精华的中医药传统医院儿科源远流长,代代相传,发扬光大……
青年才俊崭露头角
医德医技美名远扬
看医院儿科门诊异常火爆的场面,不由得让人怀念起陕西中医儿科鼻祖级人物、西安市名老中医、医院儿科的奠基人——曹旭。
曹旭(.8-.12),字汉琦,未央区曹家庙人。年,经父亲的朋友介绍,拜师于随张学良来陕的儿科名医李子厚(-)。李子厚在西安北大街开设“长安儿科诊所”,以善治小儿急性病及先天梅*出名,日门诊达百余人次。曹旭在其诊所做学徒时,一边为名师侍诊,一边有机会熟读经典,天资聪颖、勤奋好学的他很快就将《伤寒论》、《金匮要略》、《医宗金鉴》、《小儿药证直诀》、《幼幼集成》等烂熟于胸。
年,西安市举办医师考试,20岁的曹旭一举夺魁,取得全市第一名的优异成绩,顺利获得医师证,令同期考试的各位年长同僚们刮目相看。凭借着扎实的理论功底和丰富的临床经验,善学善悟的曹旭学徒五年后即在本市西一路(前武庙街)开设了曹旭诊所,执行中医业务。年被聘为中医师公会医疗服务队医师;年任中医公会施诊所医师及国粹中医补习学校事务主任;年出任《国药快览》(半月刊)主编。
新中国成立,百废待兴,曹旭积极热情地为中医事业的发展奔走出力。年西安市中医学会成立,年轻有为的曹旭担任委员及干事。年参加中医进修班的学习,成绩突出。为响应*府的号召,曹旭联合同仁共同创办了“民益联合诊所”,并担任儿科医师。他慕名找到当年的名医沈反白等人前来坐诊,门诊量大幅提升的同时,临床经验和管理能力也得到了充分地历练与升华,其医德医技名扬四方,声名大噪。年,32岁的曹旭被聘为西安市中医进修班儿科讲师,同时被聘为中医学会业余补习班教务主任和儿科讲师。
“曹氏儿科”学术独树一帜
引领中医儿科大发展
上世纪五十年代,在*府的号召与大力扶持下,医院于年正式成立。成立之初,医院校的名老中医,包括曹旭、沈反白、曹汉山等人作为高医院。
年底,为满足日益增长的患者需求,小儿科从大内科独立出来,曹旭时任儿科负责人(同时一直担任大内科教研组组长,主持日常内科教研工作)。他擅长小儿呼吸、消化、肾病及儿科复杂疑难病证的中医治疗。勤奋好学的曹旭主任在繁忙的门诊之余,著有《中医儿科证治》一书,获西安市*府科技成果三等奖,有多篇论文在期刊发表,多次被评为优秀*员,市、医院先进工作者,并担任陕西省中医学会儿科分会副主任委员。
大医精诚厚德载物。曹老一生为人清廉内敛,不慕虚名,拒绝了很多外界的殊荣,将自己的知医院,荫泽后人。
曹老从医五十余载,亲手诊治婴幼儿百万人次。其擅长治疗肺炎喘嗽、泄泻、急性肾炎、水肿、解颅、五迟五软、癫痫等小儿急慢性病、杂病。他从小儿生理特点出发,根据外感、内伤的病因以及病程演变规律,辩证施治,效果肯定。曹老认为,小儿热证居多,稚阴稚阳,易风寒袭表、风温犯肺,且有“久病从脾胃而生”的特点,久病应以调脾胃为主,调脾胃即是安五脏,补其正气,则病自愈。其中运用“复方白茅根汤”治疗小儿急性肾炎,用药第二天尿量即显著增加,浮肿等症状在一周内全部消退。在治疗泄泻方面,特别是小儿迁延性及慢性腹泻,往往三剂后腹泻次数顿减,再服三剂痊愈。曹老辨治癫痫多有其独到之处,他以脾虚痰湿立论,治疗以除痰为主,健脾为本,兼顾它证,特别是虫类药物,其性善动,出阴而入阳,升降通络,除透病根,可谓之“顽痰除而神自清,风熄而抽搐止。”中医之道,“八纲”,“卫气营血”辩证为其要,曹老识其病、辩其证、剂量拿捏及依病情之变,通过对小儿形色、舌苔、指纹或脉象的观察,把握病势进退与用药尺度,保证药力专一,他的配伍选药往往精专而不多杂,曹老常说:“治宜有法有方,徐图渐进,效在守方,妙在变化。”3岁的陈丁因癫痫就诊,服药24剂后,症状全消,再未发作。
曹老在五十多年的临床实践中,师于前人,总结创新,儿科至今一直在使用的成药制剂如“加味平胃片”“复方溲数胶囊”“藿香和中颗粒”“补肾地*胶囊”等以及通便贴、止汗贴等膏药,配方均是曹老原方,医院投入生产并应用于临床至今,疗效肯定,代代相传,惠泽三秦百姓,备受好评,在患者中有着极高的声望。
不忘初心矢志创新
代代传承硕果累累
《景岳全书小儿则》说到“脏器清灵,随拨随应”。儿童一般没有基础病,用几付药就可显效,这也是儿科医生最值得欣慰的地方。躬耕于临床,更不忘教书育人的曹旭主任呕心沥医院儿科,蓬勃发展壮大,经过六十多年的传承,更是人才辈出。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数十年来,西安地区乃至远在外地的患儿家长纷纷慕名而至,医院儿科的医术、医德不断被远近四方传为佳话。
第一代传承人赵成莉、曹建华、任*芳,焦可运在继承先师经验的基础上,继承发展,灵活创新,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总结出中医儿科应以望诊为主,注重整体观念,辨证多思善变。小儿险恶重症,迷离疑难之时,往往脉证不一,加之小儿哭闹不安,诊脉更为困难,此时观察舌苔、大鱼际、虎口、手掌指根、耳背等有助于临床迅速诊断。赵成莉继承曹老健脾运脾治则的基础上,提出滋养脾胃之阴,脾胃之阴液充润则胃纳脾运健旺,她创立了方剂滋脾饮,治疗脾胃阴虚患儿的厌食疗效显著;任*芳结合小儿的生理特点研制出健脾益胃片,健脾补气提高免疫力治疗反复呼吸道感染。焦可运、曹建华在继承曹老治疗小儿杂病上以健脾贯穿始终,在治疗遗尿、小儿进行性肌营养不良、重症肌无力疾病上,采用内外治结合,标本兼顾,取到了满意的疗效。
第二代传承人张敏涛、刘小燕继承了先辈的学术思想,大胆创新,针对临床疑难杂症,分析总结心得,在拓展治疗手段、提高疗效方面做了大量的临床积累和积极探索,临床效果理想。张敏涛对小儿多发性抽动症潜心研究多年,认为小儿多发性抽动症的发生与肝脾的关系最为密切,因此,临床以健脾化痰,疏肝息风为大法,取得了显著的疗效。她以健脾化痰、软坚散结为大法组建的消腺汤在治疗小儿扁桃体肥大、腺样体肥大上疗效好,免去了很多孩子的手术之苦。刘小燕对治疗小儿哮喘积累一定的经验,对哮喘缓解期以健脾补肺为主,哮喘发作期以解表驱风,化痰平喘,调畅气机,取得了满意的疗效。
小儿服药困难,服用中汤药更难,是一直困扰中医儿科发展的主要因素。张敏涛主任带领科室,积极拓展思路,逐步形成了一整套内病外治的治疗方法,如:中药直肠滴入、中药穴位贴敷、冬病冬防、冬病夏治以及小儿推拿、穴位埋线、经络导平、耳穴压豆等等。因疗效好,副作用少,患儿容易接受,受到许多患儿及家长的认同。
如今,市中医儿科年门诊量最高时达近12万之高,除陕西以外,山西、甘肃等周边省份患者也纷纷慕名而来。患儿群体以呼吸道、消化道病人居多,其次如遗尿、抽动症、湿疹、特应性皮炎、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过敏性紫癜等杂病也占到病人的1/3,在暑期等特殊时段,甚至占病人总量绝大多数。
在历届主任的领导下,科室团队不断成熟、逐渐壮大,目前在职医护人员21人,其中包括硕士研究生8人,在职研究生2人,科室以中医为主,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法,医疗水平稳步提升。
中医儿科人踏实做人、严谨做学,传承前人、改革研发、不忘初心,砥砺前行,以继承发扬的时代精神,使“曹氏儿科”学术思想在儿科发扬光大,呵护患儿的健康。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