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学上的性早熟是指女孩在6-8岁以前、男孩在8-10岁以前出现了第二性征。
执笔:乔苏
编辑:刘一之
定稿:苏子后
在如今这个开放的时代,儿童性早熟问题愈发普遍,家长了解、预防儿童性早熟刻不容缓。
本文配图均源网络,图文均无关什么叫做性早熟?
是指青春期发育初始年龄提早。
正常情况下,女孩应该是在10~12岁左右,男孩在12~14岁左右,开始正式进入青春期,并出现第二性征发育。
据专家介绍,若女孩在6~8岁以前,出现胸部发育,腋毛生长,身高、体重迅速增长等特征,或10岁前月经来潮,往往就是性早熟;
男孩在9岁之前就出现喉结突出、嗓音变得低沉等现象,往往也是性早熟。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儿童性早熟患病率高达0.43%,全国大概有53万名儿童都有性早熟的问题,并且男女性早熟的比例基本上是1:4。
图文无关性早熟的分类
可分为真性性早熟、假性性早熟和不完全性性早熟。具体形成原因如下:
1、真性性早熟:一般很难察觉,它主要是因为孩子内分泌紊乱(下丘脑—垂体—性腺轴提前发动)所致,常伴随着骨龄超前发育、身高体重加速增长、过早停止发育等。
2、假性性早熟:是身体摄入过多的性激素所导致的。
有体内和体外之分,前者主要是由于内分泌腺病变所致,而后者则更多的可能是误服含性激素的药物或者食品所致,更有甚者,可能是因为使用了含性激素的化妆品。
例如之前韩国有个小网红——李恩採,从小天天接触化妆品,结果就诱发了性早熟。
3、不完全性性早熟:这种早熟不受下丘脑—垂体—性腺轴的控制,只有胸部发育,而不伴其他特征发育。
儿童性早熟的原因
1、过早地接触电子产品
在数字化时代,电子产品大行其道,随着家庭经济条件越来越富裕,每个家庭多多少少有一些电子产品。殊不知,它可能会把孩子推向性早熟。
主要可从两方面来阐述:
A:电视、电脑以及手机屏幕,散发的强光容易抑制人体褪黑素分泌,而这种物质会导致机体促性腺激素分泌过多,从而诱发性早熟。
B:互联网信息良莠不齐,里面的某些场景或者桥段,可能比较成人化,若孩子不小心点进去,导致他们提前接触到关于两性的知识,同样容易导致早熟现象出现。
而这个元凶潜藏得比较深,很多家长防不胜防,尤其是现在的父母平日里工作较忙,很难有时间监督家中小孩不去接触网络。
2、生存环境比较复杂
随着社会的加速发展,自然环境遭到破坏,这一变化对人们的生活会带来不少的影响,甚至可能会造成儿童性早熟。
其实,国内外也有学者发现,洗涤剂、农药及塑料业制造厂向环境排放的有害物质,经分解后会产生类似于雌激素样的活性物质,通过皮肤、呼吸道以及饮食接触,可能会造成孩子内分泌系统紊乱,进而诱发性早熟。
3、饮食方面存在问题
a、保健品
随着近年来市场上各种保健品及滋补品的发展,不少家长盲目跟风,大批量购买,就希望帮自家娃增营养、促长高。
殊不知,目前市面上多数保健品,都含有较多的性激素,甚至有促性腺激素样物质,这种性激素会加快孩子的第二性征的发育。
b、垃圾食品
炸鸡、快餐这类食品中含有大量的激素和生长激素,孩子摄入太多将使内分泌系统紊乱,从而严重的影响孩子的生长发育。
碳酸饮料碳酸会在人体的胃中形成大量的二氧化碳,增强饱腹感,孩子饮用过多的碳酸饮料常常会吃不下饭从而导致营养不良,同时碳酸也会促进体内激素的分泌,导致出现性成熟。
c、反季节水果
反季节水果一般都经过了大棚内农药的催熟和保鲜,故残留了许多的激素和催熟剂,儿童摄入过多就会导致性成熟。
家长应该怎么做避免?
1、控制好孩子接触的信息
限制孩子使用电子产品的时间,现在不少言情剧、动画片都有成人内容,所以家长要避免孩子过多看爱情影片或小说,否则容易促使儿童性发育提前。
2、妈妈自身要注意
孕妇及乳母不要用含性激素的补品及护肤品;避免孩子玩耍时误涂妈妈的化妆品;将避孕药放在孩子拿不到的地方,避免误服。
3、管理好孩子的饮食
适当控制孩子的饮食,尤其要避免含油脂多的食品,少吃甜食,多吃应季新鲜的蔬菜瓜果。
一般情况下,身体健康的幼儿不必额外补充滋补品,若过量摄入,反而容易造成肾脏负担;即使小孩体弱多病,也要谨遵医嘱,不可擅自服用补品。
4、保证孩子充足的睡眠
保证孩子每晚有8一9个小时的高质量睡眠,从而确保孩子脑垂体生长激素的分泌,这种激素对孩子身高的快速生长起着决定性作用。
结语:“早熟”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在身体上我们尚可以根据一些特征去分辨,而对于思想早熟而言,似乎目前并没有一个可衡量的标准,但孩子思想早熟未必是一件坏事。
虽然和年龄不符,但是如果家长可以循循善诱,积极引导,用孩子的语言和其进行对话,那么孩子接受新知识的能力会比他人要强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