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十里,不如营养一滴,改变落后观念,还营养为一线治疗!首都医医院胃肠外科并临床营养科主任、中华医学会肠外肠内营养学分会主任委员石汉平教授呼吁政府和医学界,“要充分认识营养的重要性,将营养诊疗纳入医疗收费系统及医保覆盖范围,鼓励行业企业生产更多、更好的营养产品,推动营养治疗的全面深入发展”。
《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指出,我国明确诊断的慢病患者超过2.6亿人,有71%的住院患者没有得到任何形式的营养治疗,50%以上的社区老人存在营养不良,其中以营养不足、微量营养素异常为主。93%的住院患者未接受过规范的营养教育,90%以上的患者把灵芝、人参、冬虫夏草等保健食品当作特医食品,95.6%的患者存在营养知识误区,认为营养补充与治病无关。
全国40岁及以上人群,主要慢病(高血压、糖尿病、恶性肿瘤等)发生率超过40%;成年女性营养不良(特指营养过剩,超重+肥胖)发生率为42%。
中国市场容量
我国特医食品行业起步较晚,目前国内特医食品容量整体偏小,仅为6亿元。无论整体市场还是人均数据均与欧美等成熟市场差距巨大,但也从侧面反映了我国特医食品具有较大的成长空间。
特医食品的目标消费者范围较广,下图为我国需要补充营养的人群及数量,其中亟需临床营养产品治疗的患者超过4.5亿人次(1.5亿人次住院患者+3亿院外患者)。
若50%住院患者每年消费特医食品为-元,则初步匡算,中国每年特医食品市场容量将达-亿元区间。
随着各级营养学会的壮大和学科建设的发展,随着营养检测设备和手段的不断完善,和营养治疗产品的不断丰富,营养科在临床治疗中将发挥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营养产品的增长将大大超过药物的增长。抢占营养产品的销售渠道和医疗专家资源,就是抢占未来3医院市场的巨大发展空间。
当前特医食品的销售渠道
限于产品的身份问题,医院尚未设置此类产品的医疗收费编码,所以医院药房的收费系统。但可以通过以下渠道开展销售:
1、医院营养科:医院后勤系统或直接以科室对外采购营养类产品(目前尚未有正式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生产,有部分为婴儿配方类特医食品、保健食品,一般多为SC批文的特殊营养或特定配方的食品)。
2、医院由工会后勤在院内门诊或住院部楼下开设有医疗或病员用品生活超市,通过超市销售。
3、医院合作或托管的开设在院内的药店。
4、院外附近的药店、生活超市,优选药店和品牌生活超市,尽量放弃规模较小摆放凌乱的超市,否则会降低产品身份。
5、一般放有外企营养食品(如雅培、雀巢、美赞臣等)摆放的店铺,渠道相对成熟,处方流失率较低。
6、营养食品经营资质相对药品要简单,一般只需要工商营业执照和食品经营许可证,部分商超不需要发票,有些需要普通发票(票面额3-5%缴税),有些企业需要增值税发票(差额16%缴税)。
医院渠道,医院市场启动,会带动药店、慢病管理机构、健康会所、美容院、商超等渠道的销售,市场全面开花,远超传统药品市场。
特医食品的销售
特医食品在营养科较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