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营养不良

首页 » 常识 » 灌水 » 论国产电影主流类型和观影人群特点49329
TUhjnbcbe - 2020/7/23 14:02:00
北京治疗白癜风到哪家医院

论国产电影主流类型和观影人群特点


作者简介:王浩,山东艺术学院,电影学2013级硕士研究生。


中国论文


摘要:2014年国内热映电影呈现了多元化的趋势,国产电影票房增长迅猛,其中浪漫喜剧、青春题材电影等受年轻观众热捧,而历史题材电影则遇冷,总结当下观影人群的特点,年龄结构年轻化,观影行为以消费为主导,并简要分析当下这种趋势的原因和利弊。


关键词:2014;电影票房;观影人群;


2014年,国内电影总票房创下了296亿元的新高,上映影片323部也是历史之最①。引起大众普遍关注的电影主要有三种类型:获得票房成功的注重娱乐性的商业电影、带有社会文化思考和教化功能的历史题材和主旋律电影、注重艺术表达与社会现实关注的艺术电影。这三种大的分类大致延续了近年来国内电影市场的格局划分。商业电影中,进口大片依然是观众的最爱,《变形金刚》《星际穿越》《X战警:逆转未来》《美国队长2》《猩球崛起:黎明之战》占据了票房前7部电影的五席。相比于几年前进口大片占据票房收益前几名的格局相比,国产中等成本商业电影已经有了与之抗衡的稳定作品群落,《心花路放》《分手大师》《爸爸去哪儿》《后会无期》依赖成熟商业运作上映的电影获得了不菲的票房业绩,成为国产电影票房的主力。历史人物传记题材的主旋律电影《*金时代》的票房“惨败”,令批评家们大跌眼镜。带有历史元素的影片《蓝色骨头》《归来》《一步之遥》等电影的票房也均低于预期。而一些艺术电影也创造了不错的票房,《白日焰火》《亲爱的》等影片的市场表现相比于过去已经有了长足进步。可将2014年国内电影票房格局概括为:市场总额增长的背景下,重娱乐性的国产商业片逐渐与进口大片抗衡,沿用传统电影形式和题材的电影影响减弱(如历史题材和主旋律电影遇冷),艺术电影票房有突破。


过去,总体质量上优于国产片的进口片在观众中形成了口碑效应,影片水平不高的进口片即使在排片不占优势的档期里也会有稳定数量的观众买票进场。但近年来随着国产电影水平的整体提高,这种情况已经不多了。2014年,好莱坞分影片39部,总票房115.8亿元;而37部批片的总票房仅为17.5亿元。②尽管在大片级别的电影上还无法与好莱坞抗衡,但在中小成本投资影片的级别中,国产电影已经形成了自己的优势,2014年热映国产影片主要集中在浪漫喜剧片、青春题材片两个主要类型。


喜剧片是一直是国产电影中畅销不衰的类型,2014年浪漫喜剧电影备受热捧。如《分手大师》把年轻人普遍关心的婚恋问题作为故事题材,以城市空间为背景,集合各种无厘头搞笑桥段,在轻松幽默的氛围中表达对爱情的渴望。宁浩执导的《心花路放》则植入了他擅长的黑色幽默元素,用公路片的叙事模式讲述了治愈失恋的故事。浪漫喜剧电影用本土化的娱乐元素展现情感叙事契合了青年文化消费大众娱乐化的趋势。但值得注意的是,爱情喜剧片普遍把爱情故事作为一种题材的消费,凸显欲望的同时淡化了人性,编排了众多逗乐观众的“包袱”,却忽略了为影片构建由始至终的统一风格形式和内在的价值观,让观众在笑完之后不知所云。③


青春爱情题材电影也持续热映。一是校园青春题材电影。从台湾电影《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热映开始,类似题材的《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青春派》等电影轮番上映,去年,以《同桌的你》和《匆匆那年》为代表的校园青春题材电影依旧吸引观众。融合了明星偶像、70后80后校园生活背景、成长故事和纯情恋爱情结的固定模式的校园青春电影经久不衰。这类电影经常以回忆作为开场,运用爱情片和电视剧般的剧情化套路,故事中穿插无厘头喜剧,最后以情感的释放和大团圆作为结局。二是城市青春题材电影。例如《小时代》系列。这类电影在创作时,注意植入年轻观众的社会处境,用城市做为背景,叙事聚焦的视点贴合青年人的视角,是对集体青春梦想的召唤,表达了涉世未深的困惑与无奈,带有青春期青少年的诸多幼稚情绪和轻浮情感。


纵观2014年热映影片中,众多热映电影诸如“偶像电影”“小妞电影”等带有流行文化印记的电影与喜剧、青春题材电影有诸多共同之处。首先是喜剧、青春、偶像诸类型和元素的混搭。这类电影的对白语言经常引用络流行语,并善用流行视觉、听觉文化符号的拼贴。其次,这类影片大都画面精美,努力营造舒适的视听体验,满足了浅层感官刺激的视觉听觉习惯和快感;其叙事碎片化、节奏快,故事内容多取材于年轻人的生活,经常以城市空间为背景,固定的情节套路准确把握了观众的情感共鸣,注重喜剧和娱乐氛围的营造,满足观众消遣的心理预期,偏通俗性。这类电影属于文化形态范畴内的俗文化,体现了某些后现代文化的特质。虽然大多数影片的艺术水准一般,但这类影片的票房成功在迎合大众审美方面取得了成功,为电影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工业基础和市场,是中国电影产业崛起的主力*。


从受众角度总结现下国内主流观影群体的特点有两个方面。


一、观众年轻化


2013年,有站调查国内院线的消费者群体概况。结果显示,当下观影消费的主体是年轻人,29岁以下的观众占2013年电影观众的65.6%,岁观众占39.9%。④这一数据清晰地呈现了8090后逐渐成人迈向社会,观影消费的主体逐渐年轻化的趋势。2014年热映国产电影都有一个共同之处,就是影片受众的年轻化。


2014年热映电影的题材类型偏重喜剧、爱情、青春题材。而历史题材和主旋律电影的遇冷(如《*金时代》《蓝色骨头》)说明其创作者没有把握住当下的青年流行文化趋势,选取的内容题材方面在青年文化范围内热度较低,还在在影片投创和营销方面不了解青年人的消费心理需求。热映电影与遇冷电影在市场反响的巨大差距反映了国内观影文化的进一步年轻化、大众娱乐化、消费化。


思考个中的缘由,原因首先来自青年流行文化与主流话语体系的隔阂。当代国内青年人在形成世界观的成长教育阶段,同时接受课堂与课下两种语言、两套话语体系、两种表述方式。对他们来说,课上的语言只是他们把握自己人生的工具,而与自己的人生体验、情感没有任何瓜葛,课上知识的传播与课下的实际生活鲜有联系。络游戏带来快感和互联上快速更新的信息成为多数青少年娱乐的主要渠道。互联充斥着的大量快餐式的流行文化,流行文化的过多灌输使绝大多数人青年观众失去了接受传统审美启蒙的兴趣。 历史题材和主旋律题材的遇冷还反映了大多数青年观众艺术观念中历史思考维度的缺失,这类电影教化功能强于娱乐性;⑤艺术作品的历史与娱乐元素是在他们眼中没有交集的两个维度。历史内容的题材多为主旋律作品,而注重娱乐性的作品则大多数只将题材着眼于当下,一堵看不见的墙贯穿在历史与当代,教化与娱乐,建构与解构中间。例如,看不懂《*金时代》的青年人,是因为他们没有看过萧红的小说,对民国时期的文学史也鲜有关注;再如崔健的《蓝色骨头》有极强的作者化电影风格,如果青年观众对文革历史和崔健的音乐人身份不熟悉,就无法对影片进行深层次的解读与思考。青年观众的出生和成长的年代无法对影片以个体回忆勾连起的历史反思和追忆情怀形成共鸣,导致青年观众难以理解作品,这类影片票房不高就在情理之中了。


二、消费主导的观众占主流


电影首先作为一种文化消费产品,在观众文化消费的选择中,电影是与电视、互联等媒介并列的娱乐渠道。影片的内容和周边话题是他们茶余饭后消遣的谈资,电影院是他们工作之余休憩的场所。


去年国内热映电影借助近年来兴起的互联大数据、微营销经验,锁定青年观众群的主流并精确把握他们消费的特点。以影片《后会无期》的营销为例,在影片投创初期以韩寒的读者――即15岁-25岁的青少年作为目标观众⑥,把影片三个主要演员冯绍峰、陈柏霖和钟汉良的粉丝计入受众群体,在微博平台上发布影片相关信息,扩大影片影响力。在影片里刻意加入“粉转路人”“在天台上”等络流行语和深夜广播电台、旅馆小姐等青年文化惯常调侃的对象和话题,作为电影的喜剧笑点,影院此起彼伏的笑声证明这些内容成功契合了观众娱乐消费的需要。


《爸爸去哪儿》展现了电影的一种新的针对消费者的制片与公映模式。它吸引的是电视观众,主要借助电视栏目影响力的广泛传播所形成的话题热潮形成了高票房。这档明星真人秀节目获得了惊人的7亿票房。原本只能靠广告,现在借助电影营销的渠道和模式把观众召唤进了影院。这一现象显示了大众娱乐时代电影与电视的一种新型关系。从技术层面讲,电影放映技术数字化使跨媒体文本播放的技术的蓠蕃消失了。电影摄影机与电视摄影机合体,电影银幕成为电视荧屏的延伸,栏目组拍摄本质上是摄影机纪录功能的运用,它的热映体现了当前院线放映体制的开放。


历史题材和主旋律电影的遇冷不代表这类电影无法调和当下观影人群年轻化和观影消费化的趋势。当下有一鲜活的例证为创作者提供了榜样,改编自红色经典、由徐克指导的《智取威虎山》对经典革命题材进行了的类型化改编(警匪片、动作片),获得了不错的市场反响,说明历史题材、主旋律文本内容通过适当的艺术改编也可以为观众喜闻乐见。


艺术形式的形成总是在特定历史背景下产生的,还会解释出那个历史时代的特征。当下中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期,城市文化、流行文化、舶来文化盛行。2014年热映国产电影体现了中国电影产业生态总体良好,青年观众为主体的观影人群的多样化需求会推动着文化生产者在多种文化潮流中寻找观众喜爱的内容和形式,并兼顾作品的艺术水平、市场效益和社会教化功能。在2014年票房持续高增长的同时也要冷静地看到:现实题材、科幻类型等国产影片数量的稀少和缺失;热映国产电影总体艺术水准较低,影片表达的价值观混乱;大多数青年观众欣赏层次仍比较低;基于创作者艺术质量的口碑营销数量较少等诸多弊病。从长远来看,有稳定产出的高水平作品的创作者、培育高文化素质的观影人群才是决定电影产业良性、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结语:成熟的电影产业应该以市场为导向。电影产业化的趋势下,坚持市场导向、尊重观众选择是普及电影文化的必由之路,是电影业繁荣的根本前提。2014年国产热映电影的娱乐化、和通俗化的特点,以娱乐青年观众为主的观影人群结构和消费主导的观影文化的盛行是合理的,总体有利于电影产业长期发展,应对其持乐观态度。(作者单位:山东艺术学院)


注解:


① 凤凰娱乐;2014内地票房294亿同比增35%66部过亿国产片占多数http://


② 凤凰娱乐;2014年引进电影82部37部“批片”总票房仅17亿http://


③ 解建峰.林进桃;《论宁浩喜剧电影的欲望叙事_兼谈当下国产喜剧片核心价值的建构》;《当代电影》2014年第12期


④ 智研咨询,2013年中国电影院线消费者群体概况解析http://


⑤ 田川流;《试论电影文化的当代特性》;《齐鲁艺苑》;2000年第4期


⑥ 李亢,安国山;《解读新媒体环境下基于大数据分析的电影营销――以为例》;《中国市场》;2014年第52期

1
查看完整版本: 论国产电影主流类型和观影人群特点49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