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营养不良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原始饮食,从人类进化与文明中寻找慢病逆转
TUhjnbcbe - 2023/3/26 19:44:00

伴随慢病的持续高发率,人们一直在寻找解决慢病的终极方法,科学家从膳食、营养、生活方式、药物、干细胞、基因、文化、社会因素等多个维度理解影响我们健康的要素,并希望从中找到解决当下人类所面临的健康问题的方法。

大多数人将希望寄托于医疗技术进一步的进步和新药的出现,但可以肯定的是,这种期待带给人们的将更多是失望。先进的医疗技术和药物,不能解决人类当前所面临的慢病问题,我们必须反思,为何我们会面临如此多的疾病困扰,对于我们面对的问题,每个人都应尽早采取积极行动,以避免不可挽回的疾病事件发生。

发达的医疗技术和投入高昂的特效药品,在与慢病斗争的几十年里,一直处于完败状态,如果人类一味延续之前的抗争策略,那么在未来几十年甚至几百年里,只会使问题越发糟糕。

我们必须寻找一种既简单又有效的方法去应对人类身体不断锈坏的趋势。人类作为一个生物,自出现在地球上开始,几百万年的时间里一直处于不断进化和改变中,这种改变铸造了如今人的样子和品性。将人类的进化放到万年的历史长河中去看,会发现人类生命的演变是极其缓慢而漫长的,变化发生在一种悄无声息之中,不知不觉人就成了今天的样子。

人类文明发展的最近年历史,却突飞猛进,无论是环境、生活方式、饮食、社会文化等哪个方面,都是日新月异的改变,对于我们中国人而言,近40年的发展浓缩了西方强国近年的发展历程,我们在各个方面都大跨步的向前,但唯独身体的停滞不前,我们的身体与几百年前,几千年前甚至是几万年前的祖先没有发生太多改变,从基因层面分析,我们的基因与一万年以前的祖先基因无甚区别。但我们吃的食物、生活的方式,想问题的角度等方方面面,都与过去大为不同,对于这种改变,我们的身体似乎还没适应过来,在现代文明生活模式下,我们的身体显得很容易“生锈”和衰退,这种基因、细胞和身体脏器的生命稳定性,与生存方式不稳定的巨大变化之间,形成了“适应”与“不适应”的矛盾,显然我们这副经历了数百万年进化的躯体,难以适应这几十年里翻天覆地的变化。

我们的身体以“削弱能力”和“加速衰退”这种方式来应对“巨变”,显然这种改变太大,与过去几百万年悄无声息的改变截然不同,我们的身体通过升高血压、血糖、尿酸、体脂等方式来应对变化,这显然是错误的程序,为了改变这种“错误”,我们采取的策略更显得野蛮粗暴,哪个高了就降下去,通过对细胞单一靶点的抑制或强化来实现这种逆向干预。在症状消除方面,这种干预可以是成功的,但其所掩盖的问题矛盾,让问题越发严重,我们不仅丧失了纠正这种“错误”的意愿,还将这种“错误”通过基因的表观遗传,成功传给下一代。

在这个奉经验为至上的社会文化中,导致我们生病的各种经验都可能被不打折扣的代代继承下来,当前我们所面对的问题只是问题这个矛盾发生的初始阶段,而在初始阶段我们已经输了,还通过错误的认知和行为,将问题的矛盾继续相传,其结果必然是一代不如一代,体现在健康和寿命方面,必然是一代的健康不如一代,一代的寿命短于一代。

要解决看似棘手的问题,想要把控问题而不是被问题把控,需要我们做的其实非常简单,我们只需多花些脑力去探寻我们从何而来,我们的祖先是怎样在几百万年的漫长岁月中生存和繁衍的。可以肯定的是,他们没有当今人类面临的慢病问题。如果仅为了解决慢病问题,只需研究一下远古祖先的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

研究远古祖先的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首要目的是要搞清楚我们究竟应该吃什么,怎么吃,以及为什么。由此而引发的思辨已经百家争鸣,世界各地流行着多种以保持健康为目标的饮食方法,这些方法带着各自的风格和理念,让人莫衷一是。

作为一个物种,人类为何会不知道自己应该吃什么呢?

其实和人类一样,动物也并不「知道」自己应该吃什么,只是它们的生存条件、生理特性、生活习性等等,自然地限制了它们的食谱。而当条件变化时,没有尖牙利爪的羊也会吃肉,不会挖根茎、没有唾液淀粉酶的猫也会吃土豆……

从雨林下地后,人类祖先面对的生存条件在数百万年里就再也没有固定下来;相应而自然的,其食谱也一直在变化。好在这种变化是以百万年为尺度的,这让肉体可以慢慢演化以最终适应。

但随着智人最后进化出现,人类终于变得太聪明,能够各种造作了,其生存条件由此变化得越来越快、越来越大。狩猎技术、自主生火、全球迁徙、作物种植、牲畜饲养、渔业捕捞,还有花样翻新的食品加工技术,终于在工业革命后彻底放飞……

生存条件变化的速度,彻底甩开了人类作为物种演化的速度。尤其是在农业和工业的发展中,很多本来不大会吃的都能吃着了;原本不好吃的甚至对人有*的(吃起来发苦、涩甚至麻、痛),经过各种加工也变得适口甚至可口了。

谷物、白糖、植物油、添加剂,等等很快就将我们的食谱改成了「农工业饮食」。而它们所带着的各种成分,是人类身体在数百万年中都没有大量接触过的……一种超复杂、微妙的平衡系统,很不可能(但也非绝无可能)会得益于陌生而贸然的介入。

虽然,如果给出上十万年的时间,加上一定的淘汰机制,人体还是能最终适应的。但人类的生存条件还会继续飞速变化……何况我们作为一个个个体,更绝没有时间去等待漫长演化会带来的适应,只得流连于层出不穷的各种「尚不适应」中。

在农工业饮食的框架中,这些「尚不适应」带来的问题往往是慢性乃至隐性的,从而不好归因。好在人类很善于「解决问题」,发明了一个又一个补丁来填补这个框架的漏洞。不管有效无效,补丁的数量反正是非常多的……

而人们很不大会想到框架本身会有什么问题,毕竟从出生时起都只看到:大家向来就是这么吃的,「天经地义」。

当我们跳出眼前的时代,以进化史的尺度回顾人类食谱的变迁时,会真正认识到每种食物与人类的关系:

哪些食物是人类先祖从来就在吃的;哪些是后来才加入了食谱,且见证了人类的关键进化的;哪些是在文明大举发展之后,才变得越来越常见的……

哪些吃了千万年、百万年,哪些有数十万年,又有哪些只出现了数千年、数百年……

由此我们就跳出了农工业饮食的框架,获得了全新的视角和理念,在无比丰富的食物选择、互相矛盾的营养学研究、混乱不堪的生活建议中,终于有了明确的立足和方向。

为了区别于农工业饮食,我们姑且称此饮食框架为「原始饮食」。

所谓「原始」,首先是一个框架,而不是各种具体的设定。

是站在进化史的视角上,寻找「人类应该吃什么」,而非「可以吃什么」。既然是寻找,任何结果都不会是终极、绝对。

所谓「原始」,不追求对原始条件的精确复刻。

我们依然要活在文明中,要用冰箱手机,要乘交通载具。更何况,我们也不能重返从前的生存条件了,冰河世纪早已过去……我们能吃到的动物和果实,更是经过文明的选育、改造,甚至是用谷物饲养才有的。但好在:它们所带着的各种成分,多数应该还都是人类身体最熟悉和适应的那些。

所谓原始,也不是当代的「原始部落」的原始。

那些原始部落在现代文明的挤压下,也早已失去了从前的生存条件。

理论上,这样就足以解除农工业饮食下的多数「尚不适应」。实践中,也确实有许多人收到了值得欣喜的身体反馈,代谢好转、炎症减轻、结节消失、免疫增强、头脑清晰之类的,更有各种自身免疫性问题的改善;偶尔还有一些惊喜……毕竟对于人体这个超复杂、微妙的平衡系统来说,重新引入其最适应的各种,具体会有怎样的效果是说不透的。

但这些都不意味着:人类从一开始就不应该主动改变自己的生存条件,或者说,农业、工业是错的,原始是对的……

原始饮食的所谓「原始」,从来不是对原始人生活的各种照搬,而是一种现代文明的生活方式。是在人类进化史的启发下,好好地重新规划我们的现代文明生活;我们不能迷失于这繁华,但也更不能背弃它。

因为原始饮食之所以在今天可行,正在于:文明的高度发展,终于给我们提供了较为完善的各种条件。比如农业科技、工业化养殖、物流、制冷、电气,还有更根本的,医疗、卫生、教育、治安、国防……而在文明之外,真正自然条件下的众生,都只是在「原始饮食」下苟活而已。

尽管目前为止应用在农业、畜牧业上的各种科技,看似造成了更多问题,以至于人们更追求各种「天然」「有机」。但这只是因为,一切都才刚开始而已。在刚开始,科技应用的主要诉求是产量和口味,即使有营养方面的考虑,也由于缺乏人类进化史的视角而显得盲目,常常弄巧成拙。

但是,一切都才刚开始而已;火车在刚开始也还跑不过马车……

有了明确的方向和理念之后,农业和工业就能更好地发展,从而越来越好地营养人类,而不再只是填饱人类。比如会有更好的海藻种植、昆虫养殖技术,会有更适合人类食用的转基因动物,甚至会有培养液中长成的、绝无细菌和寄生虫的肉块……

而「原始饮食」的理念让我们明白,「素肉」的发展方向是错的。

所有类型的技术在刚开始应用时都会出现问题,但它们会变得越来越好,乃至最终超越原初。

只是在现在的文明阶段,农业和工业都还没有恰当的营养理念指导,从而在盲目、肆意地发展;这时最方便的「无奈之举」是,倒退回人类身体曾经最适应的节奏——这就是原始饮食。相较于在农工业饮食的框架下打各类「补丁」,这是最简单易行且不易出错的策略。仅此而已。

原始饮食推荐的食物都是绝对好的吗,其反对的食物都是绝对会导致问题的?当然不是,只是原始饮食作为一个框架,能让绝大多数人相对轻松且安全地做出筛选;「原始」是一种普适、方便且最不易出错的标准,但绝非绝对标准,绝非永恒真理。

作为现代文明的生活方式(的一部分),原始饮食不等于「生活正确」,更不代表「人生正确」,更远远不是「文明正确」。

不要像在素食中收获道德优越感那样,在原始饮食中收获理念、身份乃至灵*的优越感。

原始饮食不是真理,换句话说,原始饮食不是宗教。

诚然,在漫长的进化史中,「原始」决定了人之所以为人的许多,「原始」不错,但也不对,「原始」无关对错。它就在那儿,等待我们去认识,进而帮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然后,我们要学习与之越来越好地相处,在生活中,在农业和工业中——文明由此不断发展。

在当下的文明阶段,原始饮食是暂时而无奈的退守性策略,而人类终归是(不得不)进取的存在。

在生命的发展史中,我们的祖先曾离开海洋,离开雨林,离开非洲……在一开始,「离开」都会带来很多问题,都是「错的」——正如农业和工业一样。但生命不会,智慧更不能守成不变,否则终究会被更为进取的存在碾压。

正如后来的人类会贩卖黑奴、圈养猩猩、捕捞海洋一样。

认为吃粮是天经地义,是忘记了我们的源起;想着吃肉是无敌正义,则是轻没了我们的来路。

我们在前行中遇到了挫折,回头望见自己出发的所在,能让我们想起自己是谁,从而更好地确定继续前行的方向。

作为一个物种,人类应该吃什么?

不要被答案迷住,而应该带着它前行。

什么是原始饮食?

原始饮食不是减肥法,虽然它能够让你(完全不考虑卡路里地)达到人类这个物种的标准体脂率——成年男性12%左右,女性20%左右。

原始饮食不是素食,虽然它能够代之兑现那些神奇的健康承诺。

原始饮食不是养生法,虽然它能够把你的体质调整到最好(激素水平、骨骼密度、肌肉量、血压血脂血糖……等都不会来烦你),虽然它能够大大减缓人体的老化速度。

原始饮食不是食补或食疗,虽然它能够预防(控制甚至逆转)几乎所有你能想到的慢性病:糖尿病、心脏病、动脉粥样硬化、阿兹海默、癫痫、类风湿性关节炎、哮喘、偏头痛、肠易激综合征、桥本氏病、多发性硬化、记忆力衰退……,甚至还有大多数的癌症,和精神疾病:自闭症、精神分裂、边缘人格、诵读困难、失眠、各种老年痴呆……

原始饮食不是一种修行,虽然它要你付出巨大的精神毅力,改变你从未有怀疑过的饮食方式,从而带给你“不可能”的结果。

(说得这么好,好得不真实了。)

原始饮食不是一种饮食法,不是一种可以用来达到某个目的、然后束之高阁的工具,它只能成为你今后生活的血、肉、骨,直到最后——否则它对你一无所是。相比之下,我们现在的“正常”饮食才是一种饮食法——农工业饮食,它是人类在文明初期用以获得“物种成功”(即人口爆炸)的工具——在目的达成后,应该被抛弃的东西。

好吧,为什么要改变饮食呢?我也希望你可以不做任何改变,就能每天活力充沛、头脑清晰,永远远离各种文明病——但那样才是“好得不真实”了——为了“不可能”的结果,你需要做出“不可能”的改变——毕竟还有出路(回头路)可行,我们已经很幸运了。

为什么要改变呢?“正常”有何不好?“自然”有什么问题呢?好吧,我们总是把周围常见的误解为“正常”,把从小就接触到的误解为“自然”“天经地义”。于是烟酒是正常的,一日三餐是自然的,种庄稼、收粮食是天经地义的,甚至长大了要拔智齿、老了要得各种病都是自然的。我们从没有怀疑过,因为我们的眼睛就看到了这么些,就像在囚室里长大的孩子一样。

让我们就把“正常”等同于“常见”吧,但要扩大我们的所见:不止于最近几年你周围的人都在吃什么、不止于最近几十年世界上的人都在吃什么、不止于一万年来文明史中的人都在吃什么,而是看到所有的人类在吃什么——从两百万年前人类开始进化开始。在这样的维度下,我们发现,人类这个物种不是白领、工人,也不是农民,作为生物学、进化史中的“智人”,我们是采猎者。那么,怎样的饮食是正常的?

但我们做了一万年的农民,难道我们没有进化得适应于农民的饮食吗?对人类这个生命周期这么长的物种来说,一万年的时间太短,远远不足以产生什么明显的进化——我们的基因与几万年前的祖先的几乎一模一样,相比之下,我们的饮食方式则完全不同了。好吧,在这短短的一万年里,确实出现了一些适应于农业饮食的进化——在一部分人中(其他人也并没有因此被这些人淘汰掉)。比如有些人能消化其他物种的奶了,有些人能在摄入大量碳水化合物后分泌更多的胰岛素,于是更不容易得糖尿病——他们是稍微幸运的,但也只是稍微而已。现代的“农工业饮食”对所有人都是不正常的,几个小小的“适应”把戏远远不能把任何人变成另一个物种——大家在基因上仍然都是采猎者。

但是原始人的平均寿命很短啊,而且他们其实也是碰到什么就吃什么的,没有原则。

你其实也知道,说到“平均寿命”时,因素有很多——原始人面临的生存威胁比我们多多了。而从他们遗留的骨骼来看,他们其实比农业开始之后的人要健康多了——很少有龋齿和因营养不良造成的骨骼异形,还有更高的身高——其实欧美人直到上世纪后期,才在平均身高上超过原始人。(如果离开了现代医学的搀扶,现代人能好好地活到多少岁,平均寿命又会是多少呢?)

另外,原始人的平均寿命短,这本身就是一条过时的“小道科学”命题(好像是来源于霍布斯的臆测)。有可能的话,看看现在活着的人类学家都在说什么吧。

原始人也许算是“碰到什么就吃什么”,但那时的环境和生活方式,使他们碰不到我们现在躲都躲不开的食物(别想象着从前的谷物像现在这样籽满粒实,从前的水果像现在这样香甜多汁,更别想象它们的分布有什么密度可言……)。对他们来说,“自然”近在咫尺;而我们离他们太远了,离自然也太远了。

(如果玉米都还保留着它们被人工选育前的样子……那么就算天天吃,问题也还不会太大吧……)

(另外,原始人并不像我们之前想象的“总是吃不饱”——不像狮子豹子之类的肉食动物,我们是靠大脑而非肌肉打猎的。甚至出现过,几个部落合作把一整群食草动物赶到山谷里集中屠杀掉的策略。这群没底线、bug级的猎人是几万年前物种大灭绝的罪魁祸首:人类走出非洲之后,所到之处,那些生育率低的、原生的巨型动物,绝大部分都灭绝了,比如猛犸象、巨型袋鼠。的确,以前的农民好像总是会闹饥荒,但这和农业致命的弱点有关,而与采猎无关。原始社会越来越被社会学家们认可为“最初的富裕社会”,而贫穷、饥荒、灾厄,更多地是由后来的农业导致的——农业由此被评价为“牺牲个人幸福,换得物种成功”的“革命”。)

但开始时的样子未必就是最好的样子,就像“初始设定”未必就是最佳设定啊。哈哈,原始人的饮食,绝不仅仅是“初始设定”那么简单。把整个人类的历程映射到一年中,那我们“原始饮食”了几乎一整年,而只在最后两天内,才突然吃了大量的谷物,在最后一天的晚餐最后,才吃上了甜品和大量的植物油。所以原始人的饮食并不只是“刚开始的吃法”,而其实是我们一直以来的吃法。

凭什么原始人吃得就正确呢?他们的饮食当然不是绝对正确的,但同样可以肯定,我们的饮食绝对不是正确的。我们不能完全肯定任何一个时代、任何一个族群、任何一个个体的饮食,但相比于我们现在的“最后两天”的饮食,原始人的饮食能给我们提供一个可能最合理的框架,从而给每种食物、每项营养学研究一个可靠的坐标。饱和脂肪到底是好是坏?植物油呢?果汁?正反的论题和研究都能找到,而把目光放在之前的天内,我们的困惑就会少多了。

为什么要改变饮食呢?事实是,即使你不改变饮食,你的饮食也被改变了,被农业、工业和商业。你想“随心所欲”地吃,但你的“心”和“欲”都是被农业文明培养出来的、被工业文明制造出来的、被商业文明策划、营销出来的。现代的多数食物之所以存在,不是因为它们是我们的身体真正需要的,而是因为:它们是最廉价的能量来源,从而可以让人口不健康地膨胀;或者:它们是被人设计来贿赂你的味觉从而让你为之掏钱的。

所以,原始饮食不是要改变,而是要不改变人的饮食,虽然在现在,它需要你做出最大的改变。

基于基因和人类进化特点提出的“原始饮食”理念,作为一种思辨的参考,对我们探寻健康饮食和回归健康身体具有一定指导意义,但事实是,我们当前的环境和我们能寻找到的饮食原料,与年以前的原始社会大不相同,甚至我们无法找到符合那个时代的食物原料。

如今的肉类均为人工通过饲料养殖,动物从出生到被宰杀只有几个月时间,长一些的也仅仅一两年时间,动物们被豢养在狭窄封闭的空间里,过着食来张嘴的生活,从出生就在黑暗狭窄拥挤甚至肮脏的饲养房间里等待死亡,它们同样缺乏运动,所吃食物也不是大自然新鲜的食物,饲料中可能还会添加抗生素、生长激素这些成分,这些被当成人类食物的动物们,想想是何等的可怜啊。

它们与人类一样,比它们原始祖先更容易获得食物,它们吃的很精细,口感很好,没有风吹日晒,不用为寻找食物而消耗体力,动动嘴是他们需要做的最有价值的运动,这种生命状态下,我想动物们也会患上各种慢性疾病,细胞发炎,疼痛病等,这些健康问题没有在它们身上大量表达,是因为它们在很年幼时就被屠宰了,而我们人类就不一样了,我们不用担心会成为另一种生物的食物,更不会被另一个物种屠宰掉。

所以我们可以尽可能长的活着,在这样的生活模式和饮食条件下,到一定的年限慢病大概率会发生,因为无论是动物的生活和饮食,还是我们人类的,都违背了我们的基因特性,动物们唯一的庆幸是自己活的不那么长,避免了慢病的困扰,但它们的肉、骨、血与原始社会它们的祖先在品质上存在巨大差异,营养价值和健康价值均有很大折扣,这和人类与自己的祖先如出一辙。

对于蔬菜水果,古今同样变化巨大,如今我们能买到的蔬菜水果,大多是通过基因选择或转基因培育,以产量和口感为培育目标,在营养价值和健康效用方面,也均大打折扣。

所以,为了保持健康或为了找回健康,我们当下要执行的“原始饮食”应是一种新时代的“现代版原始饮食”,“现代版的原始饮食会”遵循“古老原始饮食”的一些原则,比如食物要尽可能的少加工处理,食材要新鲜,种类要丰富,少吃植物油和盐。“现代版原始饮食”要弥补现代饮食营养价值低下的缺陷,除了在原则上吃得像原始人,还要额外补充膳食补充剂,以强化身体营养,同时避免一些易导致过敏或身体不耐受的食物,如含麸质的小麦,牛奶,烟,酒(特别是啤酒)、添加剂、糖、饮料等。

参考资料:

莎拉·巴兰坦,《原始饮食》,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1
查看完整版本: 原始饮食,从人类进化与文明中寻找慢病逆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