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营养不良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导致慢性病逐年提升真正原因是什么 [复制链接]

1#

中国人在数百年前还是一个“吃素”的族群,普遍存在营养不良的现象,因此被人戏称为“东亚病夫”。如今中国人变成了一个“荤素搭配”的“杂食性”族群,更多的人出现营养过剩。如果说过去的中国人易患传染病,那么现在的中国人则易患代谢病,又称非传染病、慢性病。慢性病种类繁多,主要包括神经退行病、自身免疫病、心血管病、糖尿病、癌症等。

慢性病的发病率逐年升高

那么中国人患慢性病的现象有多严重呢?Wikipedia上有一个“中国的慢性病”(ChronicdiseaseinChina)专条,细数了中国人当前患慢性病的现状。笼统地说,近年来中国的中年人因患慢性病而死亡的比例比一些高收入国家还高,其中心血管病、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和癌症已成为致命“三高”。

以高血压为例,年的一项全国性健康普查获得的数据显示,18岁以上的高血压(/90以上)人群比例为19%,这比年的统计数字高了30%。全国竟然有1亿6千万人有高血压。在此10年间,成年超重者比例高达23%,增长39%,肥胖者的比例也有7%,增长9%!

以上趋势在儿童中也很严重。根据年对全国6城市小学生健康普查结果,超重及肥胖者的比例从年的1%-2%上升到25%(7-9岁男孩)、25%(10-12岁男孩)、17%(7-9岁女孩)、14%(10-12岁女孩)。年对7-17岁年龄组的统计结果显示,城市青少年13%超重,8%肥胖;农村青少年2%超重,1%肥胖。

慢性病源于微生物所导致

慢性病的肇因是慢性炎症,老年人因免疫机能减退,可导致消化系统、呼吸系统、排泄系统的多器官感染和炎症,导致炎症的不一定是病原体,而可能是长居于人体的机会性微生物(正常菌)。对于中年人,由于个人生活习惯不良(如吸烟、酗酒、高脂饮食),也会导致肠道生态失调,慢性炎症滋生,内脏脂肪堆积,最终使得慢性病油然而生。

肠道菌群正在改变——膳食的影响

过去中国人的膳食结构以“素”为主,肠菌多为产短链脂肪酸的肠拟杆菌,肠壁完整,很少菌多为产短链脂肪酸的拟杆菌,肠如今随着生活水平提高,肉食比例越来越高,而且这一趋势已从城市扩展到农村,于是中国人肠道中吃“素”的拟杆菌被迫改吃“荤”,从而激活了原本不表达的硫酸酯酶,也因此能消化肠壁粘液素,使肠壁变薄甚至穿孔,导致内毒素流入血液循环,引起慢性炎症,慢性病也就不请自来了。

改善肠道功能,维护肠道原生态

中国人因饮食结构的改变及抗生素滥用(哪怕是间接),让肠道微生物已远远偏离“原生态”,而在肠道完整性受损、产内毒素细菌过多的情形下,肠道细菌越少越好,因为减少细菌总量可以降低免疫负荷,从而缓解慢性炎症,避免慢性病发作。当然,最理想的办法是改“荤”为“素”,补充膳食纤维,恢复肠道“原生态”,只要肠道由“糟透了”变成“好得很”,中国人的健康水平就一定会大幅度提高!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