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抗白北京中科技术精湛 http://m.39.net/disease/a_5882576.html不久前,美国国会邀请印度总理莫迪登台演讲,然而还没等莫迪说两句话,台下的记者和众议员就纷纷大笑起来。莫迪说,在美国的土地上有近百万的印裔,其中就包括在场的美国参议院议长哈里斯。随后莫迪就用手指向了她。
此外莫迪还高调宣称印度马上就要成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很快就会成为媲美美国的超级大国。所以现在对印度投资,未来就是闭着眼睛数钱。莫迪这饼画得着实有点大,美国人一口也吃不消啊。
没过多久,美国就在其报刊内发表了这样一篇文章,可以说完全不给莫迪面子,用事实清晰的摆出了印度的现状。
文中称,印度不仅没能成为超级大国,反而与中国的差距越来越大了。然而,美国与印度两边各执一词,面对信心极度膨胀的印度总理,真的是美国在唱衰印度吗?还是印度没有莫迪口中的那个实力。我们不妨先看下印度有多自信。
早在莫迪没有访美之前,印度那些所谓的分析师们就发表了他们的观点,称印度在短期内将超过中国成为屹立于世界上崭新的强国。这些分析师说讲的不是没有依据,但是不多。其中他们认为相当重要的一点就是印度人口已经超越中国,成为了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
在人口数量上,这的确是印度在近70年以来首次超过中国。而且他们的人口出生率也是中国的两倍,还有一点就是,印度最近的经济增长速度已高于中国。以第二季度为例,中国的GDP增长了4.5%,而印度却增长了6.1%。那单单是对比两组数字,看起来或许印度更厉害一些。但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中印两国所处的地理位置相邻,所以不可避免的就会成为地缘*治上的竞争对手。印度时不时的还会在两国边境上挑起冲突,制造矛盾。很显然,他们已经成为了遏制中国更好发展的不稳定因素之一。
然而中印对抗得越是激烈,美国人就笑得越开心。这个道理类似目前的俄乌冲突。其实美国人很早就对此做出了打算,拜登就在奥巴马亚太战略的基础上,再次提出了印太战略,把印度也划分进此内。
但自进入21世纪之后,说印度会超越中国的这类论调已经听到太多次了。他们的这种预言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毫无疑问的都预测失败。
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那些所谓的分析师们妄言印度将创造一个“恒河奇迹”,单凭他们源源不断的年轻人口,就能把印度国内经济推上巅峰,实现自由化。尽管在之后的一段时间里,印度经济着实有些提升,但在其背后却是用那些廉价的劳动力换取的,其国内人均生产值低得可怜。
到了年,世界经济论坛又称印度是世界上发展最快的民主国家。印度得到这样的认可自然是十分高兴,其贸易部长再次说出了,印度将取代中国成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但就在短短的四年后,中国一跃成为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反观印度却还在原地踏步,排名更是连前十都没进去,当年的踌躇满志也早已不见了踪影。由此也不得不说达沃斯论坛的捧杀能力真的厉害!
虽然吹捧印度的这些人屡次被现实打脸,但其毅力惊人!梦始终还没醒。随着近阶段印度人口登上榜首,这样的论调随之也再次出现。
他们从中印两国人口的年龄结构上进行了分析,这些分析师们称,印度的人口平均年龄只有不到30岁,况且在之后的几十年里,印度仍然会保持在这样的平均年龄上。众多的年轻人给了他们无限的希望。
而中国的平均年龄却是38岁。在这一点上,人口红利就比中国更有优势,更有潜力。在他们的眼中,印度仿佛有了无穷的潜力,而中国却已近*昏。然而事实却说明了这一问题,看向印度国内人员的就业情况就会得出答案。
尽管近些年印度发展有些迅速,但其国内民众周而复始的失业使得印度青年每天都在找工作的路上。据统计,印度男性的就业率远低于50%,而印度女性也只有20%。如此低的就业率代表着他们的失业人数居高不下,也为其国内社会埋下了不稳定的隐患。随着这种恶性循环的加剧,就业率的数值还会继续下跌。
所以,随着印度闲散人员的增多,他们的人口红利也就不会发挥出自身的优势。由此也能看出,鼓吹印度人口红利的那些分析师们根本没有考虑到这个问题,就是人口质量。
而决定人口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教育,印度在面对众多的年轻人口时,却无法提供相应的教育资源,这也就导致他们受教育的程度普遍偏低,再加上自身没有一定的专业技能,于是印度青年在应对现代化的工作环境上,就显得手足无措,也就注定了失业的结果。
那在人口质量上还有一个因素,就是社会阶级的不平等。其中包含了两方面,一种是男女不平等。印度的传统价值观和女性在婚后面对的生活压力,使得她们限定在某种范围内,无法达到一个更高的职业水平。第二种是城市和乡村的不平等,印度的部分城市经济有了相对较快的增长,但更多的乡村地区却仍旧停留在贫困的层面上,这些地方资源缺乏,很难有创业者在此为当地人们提供就业机会。
然而印度面临的问题,中国也曾遇到过。彼时正值七八十年代改革开放,中国的领导人极具智慧的就解决了这些在那时还未涌现出来的问题。在科教兴国等重大战略方针下,我国早早的就对教育和就业等问题有了很高的重视,继而加大对此的投资力度。
于是中国在后来的几十年之内就完全把握住了人口所带来的红利和机遇。由此,中国的人口受教育程度早就远远高于印度,在人均生产力上印度也无法与之相比。对此极具典型的事情就是,中国已经实现了反贫困的艰难路程。要是拿出数据的话,从改革开放之初到现在中国的经济规模已经翻了近50倍,贫困率也由原来的88%降到了不足6%。
而相应印度的贫困率却始终保持在高位,其国内儿童的营养不良率更是高达17%。世界银行把每天消费2.15美元的人定义为贫困,由此印度国内有10%的人连这个标准也没有达到。
于是印度在面对如此众多的人口之时,首要任务不是炫耀自己人多,而是要想想怎么解决上述的种种问题。如果民生问题和社会问题印度无法解决,那印度想要整体发展几乎是很难达到的。
而印度除了宣称自己的年轻人多,还提到了一个数值,它就是经济增长率。这些分析师们认为这项指标才是印度赶超中国的重要底气。事实上印度的经济增长得的确很快,由此他们也在全球经济榜单上亮了个相,跻身前五。于是分析师们称,只要印度保持住这个速度,不久后就能将中国超越。但经济增长率高只是表象,其背后的逻辑这些分析师们却闭口不谈。
我们来做一个举例,从10到的增长率是90%,从10万到万的增长率依旧是90%。而印度就相当于那个10,他们经历的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而中国则相当于那个10万,是一个从富有变得更富有的过程。在增长率相同的情况下,二者得到的结果却是天壤之别。
所以印度在鼓吹自己增长率高的时候似乎忘了自己的基数,而中国在这方面虽然相对低一些,但在如此庞大的基数下,出现过高的增长率就违背了经济规律,所以增速放缓却是顾全大局。
那说到基数,也就是经济规模,印度跟中国相比低到何种程度,我们用数据来看一下。根据去年的统计,印度国内的GDP位3.39万亿美元,而中国却有着18万亿美元,二者相差五倍之多。要知道,印度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中国也不会在原地站着,在两组相差五倍的基数前提下,中印之间的距离将会越来越大,到时候印度就更没有值得拿出来炫耀的地方了。
这可不是主观臆断,从两国的科技潜力上就能推测出来。印度目前经济来源主要依靠其国内的农业和简单的需要大量人工的产业。当这些行业达到了一个瓶颈之后,想要突破就十分困难。而中国的科技产业正在蒸蒸日上,由此也会为其他行业带来更为便利的影响,从而将出现多个经济的增长点。
国家的科技能够走多远,很大程度上是由从业者的人才素质决定的。所以中国为此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的科研人员。不仅如此,我国对科研方面的资金投入占比总GDP的2%,看向印度却只有0.7%。在世界顶尖的数家科技公司内就有4家来自中国,在此却找不到印度的身影。
所以,经过上述的综合对比,我们清晰的看到了印度与中国的差距。此时一些朋友或许会有疑问,相比中国,印度到底为什么各方面都不行呢?
第一点就是印度人的宗教种族气息浓重,对自身民族的信仰远远高于国家,对国家的认同感不够统一。那第二点因素就是这个国家的统治力和领导力,国家的*治基础若是没有打好,想要稳定的发展几乎是不可能的。
在一个小小的区域内,印度就产生了众多的帮派,其国内*策执行极其缓慢,执行程度也是大打折扣。
此外,印度在面对国际挑战时,选择的不是接受,而是通过各种手段来逃避这些现实问题。例如,寡头*治、卡特尔主义、保护主义等等都是他们常用的招数。
在对待外商上,印度不但没有给他们创造一个良好公平的商业环境,反而是以各种各样的理由开出了天价罚单,直接损害了这些外国投资者的利益,所以许多大型企业都争先恐后的从印度撤出。相应的也把自己的口碑和信用再打折扣。
在最后,印度的国内资源丰富,人口众多,尽管跟中国没法比,但还是有一定的潜力的。然而要向成为他们口中的超级大国,其中也囊括了许多因素,经济、*治的稳定,人才培养和教育的发展等都是他们要解决的问题。